寄情国色天香里 取意清山秀水间 周友林印象

合肥晚报 2021-01-09 00:56 大字

○向往,每天心中都开着花儿

○学习最好的别人,才有更好的自己

○岁月如歌,人书俱老

○没有观察,哪来心得

○《春光烂漫燕舞翩跹》,96×186cm,2018年

○《姹紫嫣红开遍》,68×136cm,2016年

○《荷塘鸳鸯梦》,68×136cm,2016年

○《万紫千红总是春》240×70cm,2020年

○《雨后飞泉下碧湾》,68×136cm,2020年

○《泾川桃花潭》,68×136cm,2020年

○《无梦到徽州》,68×136cm,2020年

○深情陪伴,彼此都是心中的宝

○山水,抒写家国情怀

○修养,识破历史读懂春秋

○有思考,才有笔墨

周友林,1949年6月出生于河南鹿邑,祖籍安徽砀山。现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翰墨文化协会会员,安徽省松风竹雨社副社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省分院艺委会委员。

周友林走上创作之路,与他的故乡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活体验相关。他幼年和童年成长于豫东平原的鹿邑县。鹿邑古称楚国苦县,宋代为亳州真源。肥沃的土地,灿烂的黄河文化润泽了中原儿女、文人雅士,故里乡贤文化潜移默化吸引和孕育着他学习成长。宋代道家学者陈抟、清代道光年间进士王德炳、咸丰年间翰林王珊均为故里乡贤。他自幼挚爱书法、绘画、剪纸、年画门神等极具吸引力的乡土文化。他迷恋、执着,自幼喜欢写写画画。1969年,这位满怀抱负的青年携笔从戎,20多年的军旅生涯拓展了他的文化视野,历练了他的文才武艺。后经部队一位热爱书画的老领导引见,正式拜师于安徽著名山水画家李伯英,系统学习中国画,后又受教于著名画家黄叶村。他早习晚课,寒暑不辍,既扎实又勤奋,走了45个春秋;师法自然,遍访名山大泽;先后游走了欧、亚、非十四国;体味大自然之妙谛;行万里路,读千本书,读画史画论,开阔思路,探索继承中国画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

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后,周友林在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期间,广交社会书画朋友,对艺术不懂就问,不熟就练,名师点拨,大家指点,收益颇丰。他1998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得狮城市民好评;2001年第九期《人民画报》以两个版面介绍其中国画牡丹作品;2004年10月应邀前往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作画;2009年应邀前往澳门特区现场作画。省文史研究馆群贤雅聚,2011年他被省政府聘为省文史馆馆员后,深感在这个群体是学习与创作的好地方。他2016年被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分院聘为艺委会委员;2017年11月国画作品《春光烂漫》入选中央文史馆主办的文史翰墨第四届中华诗书画展;2019年5月,国画作品《万紫千红总是春》入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举办的全国文史馆系统书画展“中华文化八桂行”。

周友林喜欢读书,藏书也多。因为书籍的滋养,让周友林的作品具有了生命的能量。走进他的画室,仿佛身披一身芬芳,沉醉在红艳凝香的无尽春色里,给人一种墨味花香春天的感觉。艺术内涵主要体现为作品的精神高度和哲理深度。他书学正脉,宗法二王。他爱画牡丹,虽然自然界的牡丹花开仅在谷雨时节前后二十天时间,但对他来讲却有画不尽的感受,画出风、晴、雨、露,画出山水灵香气,画出诗意,画出情感、情意、情理、情趣,画出牡丹的美感。所以2001年国家《人民画报》第九期以两个整版介绍他中国画牡丹也就不感突然了。他的牡丹走进了摩洛哥王宫,其中《国香春霁》《二乔迎春》《花开古亳 命冠曹洛》均显示出牡丹另一番美意。

周友林认为,中国画对于艺术观念是求同,不是西方求异求新;否定之否定,是继承语言,不是创造语言;是意向,而不是具象;是主观感受,不注重客观存在;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舍弃继承,隔断传统发展对中国画毫无意义可言。中国山水画要可观、可居、可游和可行;要远观有势,近观有质;有笔墨,有看头;写(表现)精神(形而上)是艺术,写物质(形而下)是技术,写物质越似越非,写精神似非却是。

就花鸟画中的牡丹而言,“今天的牡丹与明清时期的牡丹都差不多。生活中的牡丹不可能在封建时期是晦暗的,不明亮的,而今天的牡丹是欣欣向荣的,灿烂绚丽的。旧社会的牡丹与新社会牡丹是一样的,所不同在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不同。”周友林的牡丹不仅有生命的质感、美学的韵味,更有时代的肌理、现实的内涵。祝愿周友林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出更美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时代,服务于社会……

□庐州读书人 文/图

新闻推荐

平凉市林草局“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万亩示范园”主题实践活动在泾川县高平镇启动

12月29日,正是陇东寒冷的时候,在泾川县高平镇政府的大会议室里,却是暖意浓浓,平凉市林草系统“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