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走上新路子鼓起钱袋子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9-04 01:55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燕春丽

近年来,泾川县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宜药则药”的产业孵化思路和“资产变股权,农民有产业,集体有收益”的思路,创立了“主导产业+企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产业资金入股,让全县村集体、贫困搬迁群众有了固定收益和效益分红。

2016年开始,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资金配套+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泾川县为易地扶贫搬迁户配套产业发展资金2802.7万元,户均产业配套资金1.71万元。其中,产业配股1118万元,确保1024户建档立卡搬迁户年均可固定分红855元,重点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增收难的问题;配套产业项目资金1684.7万元,进行果园标准化管理4400亩,新建苹果园1000亩、核桃园1000亩、柿子园300亩,新建日光温室30座,钢架大棚200座,种植露地蔬菜1180亩,建档立卡搬迁户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9年,泾川县进一步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脱贫产业薄弱的王村镇朱家涧村安置点、红河乡杨吕村安置点、柳王村安置点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78.29万元,建成王村镇朱家涧村平凉红牛养殖小区1处(养殖规模可达到300头以上)、日光温室24座、蔬菜大拱棚155座,年均可实现经济收益300多万元,后续脱贫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补齐。

今年以来,以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行动为抓手,泾川县持续提升搬迁户产业增收成效。投资1135.2万元,孵化以红河乡姚哈村为代表的“中药材基地”,整修高标准农田650亩,种植中药材280亩,饲草玉米370亩;培育以朱家涧村核桃园为代表的“生态经济林”,种植3年生新品种核桃1160亩、间作大葱200亩、种植黄豆960亩;兴建以泾明乡算李村、玉都镇什字组为代表的“蔬菜产业园区”,新建日光温室7座,钢架大棚194座,配套砂化路、水塔、排水渠等工程;以高平镇任家寺牛家咀村、太平镇里口村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基地”,建成牛棚62座。

随着致富产业持续落地生根,泾川县从根源上挖去了脱贫户增收难、易返贫的“后遗症”,进一步提高了产业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效。

与此同时,泾川县大力建办“扶贫车间”,以乡村旅游、服装加工、蔬菜加工为重点,通过“合作社式、厂房式、居家式、互联网+”等方式,在王村镇朱家涧村、城关镇凤凰村、太平镇焦村村、汭丰镇同中村等贫困村建成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扶贫车间17个,实现就业1761人。针对疫情期间外出务工困难的实际,多方开辟就近就业岗位,主动吸纳搬迁群众参与今年开工建设政府投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项目,实现就业256人;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作为重点区域,布设护路、绿化、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78个,实现就业78人,搬迁户就业难题得到进一步缓解。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搬迁户1506户,实现1人及1人以上就业1444户,无劳动能力搬迁户129户,消除零就业家庭62户。

得益于多元产业配套发展的“组合拳”,王村镇朱家涧村建档立卡搬迁户们蔬菜、养殖、旅游、劳务四大产业长足发展。其中,蔬菜产业方面,累计建成的13座日光温室、235座钢架拱棚全部种植蔬菜及甜瓜,贫困户至少经营2座钢架大棚。今年棚均收入2500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肉牛养殖产业方面,依托建成的养殖场和兴涧养殖合作社,为83户贫困户寄养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安格斯良种母牛91头,采取公司订单回收牛犊,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一揽子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搬迁群众转变了思路,增强了信心,走上了新路子,鼓起了钱袋子。

新闻推荐

丝路驿站陇上泾川 探访泾川县博物馆

金代“泾州之印”高5cm,长、宽6cm,厚2cm。泾川县城关镇出土,黄铜质方形印,长方形柄,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泾州之印”四字,背面...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