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泾川 □杨海蒂
因泾水得名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乃“长安畿辅、关中襟要”,扼陕甘宁之交通枢纽,居丝绸古道之要冲,系佛学东进西渐之“桥头堡”,为华夏文明之腹地,是祖国大西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泾水,正是成语“泾渭分明”中的这个“泾”。李白有诗云:“豳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
泾川闻名于世,不仅由于泾水,更因为西王母。相传王母娘娘掌有不死之药和长寿蟠桃,是中国女仙之尊,也是最神秘的女君主。三千多年前,泾川是西王母古国境域。
泾川回山上的“回屋”,乃西王母居住地,也是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处。它就是王母宫。汉武帝巡幸泾川时,因见回山之巅云浮五色,与梦中西王母降临汉宫时情景相似,认为是西王母在此显灵,遂建之以纪念。它是国内外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西王母文化建筑群,遗留下大量历代诗颂、典籍记载、碑铭文物,其中三个碑刻极为珍贵,它们是:北魏“南石窟寺之碑”、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元“镇海之碑”。
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王母宫多得数不胜数,泾川王母宫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这可不是浪得虚名,有诸多史料、碑刻、古迹、民俗作证。泾川每年一度的“西王母盛会”,台湾朝圣团是回山上必定出现的一道风景。泾川回山王母宫,已成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两岸同胞对西王母的共同信仰,极大地丰富了这一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文化。
“回屋”旁依山开凿的王母宫石窟,属于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窟内的雕像和壁画都精美绝伦。王母宫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具有很高的佛教文化考古价值。
据“南石窟碑”记载,南石窟寺也开凿于北魏时期。寺内“七佛一堂”的排列格式,除泾州(泾川旧称)外举世无双。泾川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并称,同为“陇上石窟双明珠”。
沿泾河两岸,以南石窟寺为中心,有各类石窟群、龛六百多个,组成世所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令人叹为观止。在我看来,泾川的佛教石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艺术性来说,并不亚于“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泾川大云寺的来历实在不简单。先是因为隋文帝效仿印度阿育王,在六十大寿这天,下诏在全国建三十座舍利塔以“弘法护教”。时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的泾州,遂建大兴国寺、舍利塔及地宫。据《大藏经》记载,隋文帝分给泾川大兴国寺十四粒佛舍利,由高僧奉送而至。
武则天终生笃信佛教,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以珍藏奇书《大云经》。于是,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兴建,动工之际,发现了地宫和佛骨舍利,武则天视为大吉大利,大赐奇珍异宝,命工艺大师做成金棺银椁铜匣,再配以石函,将佛骨舍利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历史风雨无坚不摧,隋唐修筑的佛塔无存,但地宫遗址尚在,世间珍品金棺银椁犹在,至尊至贵的佛祖舍利无损,这是泾川之幸。
当年,八十高龄的郭沫若亲自鉴定泾川大云寺出土的佛舍利,将其评定为国宝级文物,刻字“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的石函,更是被郭老奉若至宝,其竟言“舍利石函,贵在石函”。
后来,就在大云寺西侧,北周时期的宝宁寺遗址也被挖掘了出来,也出土了佛舍利套函,内有佛舍利数十粒。
2012年的最后一天,几位劳作的农人,在不经意间,挖出了两个佛像窖藏,其中有真金贴面的佛头造像。九天后,再次意外发现两座地宫,其中一座为宋代龙兴寺地宫,地宫内的陶棺盛放着“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让世人叹为观止。这一重大发现,被国内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还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在短短五十年内先后三次发现佛舍利;也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先后有过十四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办佛事。泾川出土、现存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多达一千五百多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世间少有。
兴造铜佛像,也是泾川开了先河。泾川发现的鎏金华盖四件组装铜佛像,或是国内最早的铜佛像。
如此密集的佛教文化遗存,如此丰盛的佛教文化资源,充分证明: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泾川首当其冲;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泾川举足轻重功莫大焉。
泾水浩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泾川子民。泾川是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泾川先民为故园留下了无数历史遗存: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化石,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各类古生物化石数十件……泾川出土的青铜器,年代横跨商周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
泾河是从泾川王村乡东流进入县境的。王村乡有完颜村,聚居着五千多名女真后裔,是全国最大的“完颜部落”。完颜村建有祭祀金朝十个皇帝及金兀术的完颜祠堂,还有明代朱元璋之子韩王夫妇墓……
泾川大地,熠熠生辉。仰望苍穹,泾川历史的天空,漫天神佛星斗。
新闻推荐
8月14日上午,泾川县召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推进会暨道交委第二次会议。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小平主持会议,县政府副县...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