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派来了“攒劲”人
帮扶专家对种植户进行现场指导。
帮扶单位在泾川县援建的农民康居工程。(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朱宇鲲 李满福 施秀萍
从7月中旬开始,泾川县罗汉洞乡张姚村的黄花菜成熟了。
驱车从张姚村沿泾河流域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吕家拉村、南河村公路两边的黄花菜地里,农民们忙乎着采摘黄花菜,一朵朵金灿灿的黄花菜收入竹篮中,他们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张姚村42岁的袁向勤最近乐得合不拢嘴,两年前种植的48亩黄花菜陆续采摘,一家人忙不过来,还要出钱雇村里的农民帮忙采摘,每人每天70元劳务费。
“3年前,要不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动员,我也不敢种植这么多黄花菜。”袁向勤念叨着,今年地头收购价每公斤2.4元,这段时间已经卖了2万多元。
袁向勤口中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名叫卜鹏洲,是村民眼中的“攒劲”人,现任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工会副主席、扶贫办主任,3年前,他来到泾川县罗汉洞乡南河村驻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罗汉洞乡素有种植黄花菜的传统,但是农户分散经营,种植量不大。”卜鹏洲在2018年初前往庆阳考察黄花菜产业时,突然萌生了在罗汉洞乡大力推广黄花菜种植的想法。卜鹏洲的想法很快得到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的支持,免费向有种植意愿的农民提供黄花菜苗子,在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帮扶的罗汉洞乡和太平镇投资种植黄花菜6500多亩,带动周边农民零散种植达8000亩,如今已形成万亩黄花菜种植规模。
2019年,罗汉洞乡建起了生产加工车间,形成了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极大地方便了黄花菜的销售,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赚钱。
卜鹏洲刚来到南河村时,没有村部也没有办公场所,村班子发展劲头不足。为了统一群众的思想,他提议在露天召开村战略发展会和民主生活会,请群众代表参加,让群众现场观看,大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谈发展,谈想法。这样大力缓解了村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通过思想交流,村里的发展方向明确了。
人心齐了好办事,但实现精准帮扶,关键在于找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为了彻底改变南河村的面貌,他用“过筛子”的办法,精心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当了解到当地小杂粮销售火爆后,他联系甘肃农科院和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根据不同地域种植优势产品,在当地种植培育了以奶小米、黑小米、油小米、糯小米为主体的小杂粮基地,种植规模近万亩。
有好的执行,才能有好的结果。这几年,卜鹏洲先后组织村里60多名贫困户,赴陕西等地考察了露天蔬菜产业,激发了农民种植大蒜的热情,他衔接帮扶单位投入资金为群众购买了大蒜种子,种植大蒜300多亩,建成了南河村大蒜种植基地,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同时,还为南河村引进肉兔产业和散养鸡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有了增收渠道。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卜鹏洲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罗汉洞乡有2.6万亩退耕还林的柿子林,无人管理,多年没有效益。他大胆提出建设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万亩柿子扶贫基地和罗汉洞柿子田园综合体的想法,先后请来陕西富平技术人员指导修剪施肥,两个月的时间,柿子园大变样,往日杂草丛生的“柿子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柿子大观园”。
张姚村东头组村民姚虎明说,他家1.3亩的柿子树去年收入了5460元。嫁接柿子、管理柿子,卖柿子成了张姚村村民不离口的话题。
在中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的帮扶下,罗汉洞乡已建成柿饼加工厂6处,柿饼晾晒棚161座,小型保鲜库7座,注册了“泾州柿饼”和“罗汉洞柿饼”商标,销售柿饼达4000多盒,实现收入80多万元,柿子产业已成为罗汉洞乡的又一支柱产业。
为了让当地的黄花菜、柿饼、小杂粮等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卜鹏洲利用中石油渠道和社会化市场来培育产业链和品牌,打造了“一分珍谷”“一路小温暖”“泾州柿饼”和“罗汉洞柿饼”品牌。
自2012年帮扶泾川县以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累计为帮扶村投资1300万元,先后建成了万亩黄花菜基地、万亩小杂粮基地、大蒜种植基地。
如今的南河村已建成蔬菜大棚251座,种植辣椒、甜瓜、大蒜、蒜苗等蔬菜600多亩,贫困户养牛300多头,养兔26户,一跃成为泾川县重要的蔬菜基地,人均产业收入超过了6000元,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群众过上了殷实幸福的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7月22日,市招商局副局长慕卫东带领督查组对泾川县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和近三年兰洽会签约项目落地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泾...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