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大地展新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平凉

甘肃日报 2019-09-27 04:52 大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朱宇鲲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平凉,来自中央及省属媒体的20余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实地采访并见证70年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城乡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

采访团首先来到泾川县飞云镇南庄头村,所到之处,满眼尽是茂盛的苹果树,果农们正忙碌着采摘早熟苹果。

据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广太介绍,经过多年的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和标准管理,目前全村果园达到1890亩,其中挂果园610亩,新幼园1280亩,人均果品收入达751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平凉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撑。截至2018年底,全市苹果种植面积接近200万亩,产量接近200万吨,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6000元。

离开南庄村果园,采访团来到了泾川县鼎康肉牛育肥场。在这里,1000多头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正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悠然自得地吃着精饲料。

“泾川鼎康牛业公司是平凉市肉牛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养牛龙头企业。”平凉市农牧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古以来,平凉的畜牧业就很发达,曾有“畜牧为天下饶”和“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

多年来,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发展,将“平凉红牛”产业确立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聚全市之力,围绕“平凉红牛”推行农户+合作社+国有企业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牛产业,全市形成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闭环生态产业链,引导8.42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3000多元。

来到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时,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宽敞的水泥路,绿意环绕的文化广场,让采访团记者眼前一亮。

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曾经,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与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板并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如今的平凉市山青了,水绿了,空气质量也更好了,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如今,优美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倍增,村民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白庙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贾洼村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3850多万元,修建小康屋100户,全村入户自来水、通社动力电、通村硬化路、户户安全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方面,平凉市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在平凉市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透过加工车间橱窗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组装手机配件。

“这个项目一期已经试运行,首批入驻的5家企业也已经开始试生产,仅3个月订单就达到130万台,产品将出口南亚、非洲、南美洲各国。”平凉市工业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2019年可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3年可实现年产值百亿元,对平凉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黄土塬上崛起的平凉,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关于佳豪工贸有限公司砂石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阶段性验收情况的公示

根据国务院令〔2017〕第682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环规环评〔2017〕第4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