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宋桃:“响当当”的人生
六月泾川,山岚氤氲。清晨,一场蒙蒙细雨刚歇,位于丁家桥镇后山村的一间剪刀铺亮起了灯。
55岁的俞宋桃像往常一样来到这里,清理打扫、起火燃灶、捶打铁胚……看似简单的程序,他从15岁就开始做起,至今已经坚守了整整40年。
“这个简陋的剪刀铺见证了我的成长,也锤炼了我坚守品质的人生。”俞宋桃说。
师承名门传技艺
“铛——铛——铛——”
天色渐亮,炉火闪烁,俞宋桃坐在灶前,推拉了几下风箱,捡出一块铁胚,娴熟地反复捶打,渐渐现出弯弯的形状,随后镶嵌上一小块钢板。
“这叫下钢,决定了剪刀的质量。”俞宋桃说着,接着像变戏法一样,半片剪刀在他手中俨然成型。
娴熟精湛的手艺,源于长年累月的“锻造”。1979年,15岁的俞宋桃在外婆的带领下找到了他的姨夫——后山剪刀传人张尚志,拜其为师学习剪刀制作技艺。
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一直从事剪刀制作到现在,其手艺也从起初的笨拙生涩日渐精进得炉火纯青。
“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技艺,才能专心把剪刀打好。”如今,在剪刀铺待了四十年的他颇有心得。
时间的指针继续往回拨。相关资料记载: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始创于宋代,与宣纸技艺相伴而生。丁家桥镇是宣纸的发祥地,而后山剪刀中的宣纸剪头方个大,沉重锋利,被誉为“天下第一剪”。清道光年间,后山村铁匠张三荣将宣纸剪发扬光大,制作出了多种民用剪刀,“后山剪刀”一度闻名遐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纯手工制作的后山剪刀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工艺复杂等因素,已经处于失传的边缘。人们从美观、轻便和成本的角度对传统的手工剪刀需求量越来越低,需求的降低直接导致工人的流失。
再到后来,后山剪刀厂也从原来的几十名工人,陆陆续续的减少,而今,仅剩下俞宋桃一个人撑在剪刀厂,坚守着这个独门绝技。
俞宋桃告诉记者,后山剪刀制作技艺是以小众个体传承方式流传于世,靠口传心授,自古以来,关于技艺传承和要求均不见文字记载。“一直以来,后山剪刀技艺有这样一条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他说,由于张氏后人里学打剪刀的人越来越少,这让后山剪刀的技艺传承一度遭遇瓶颈。
1978年,当地政府成立丁桥乡剪刀厂,经过多次耐心地做张氏后人工作后,使得后山村外姓人也能学习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一时间,后山剪刀迎来发展的“小高峰”,其制作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俞宋桃就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为将后山剪刀手工技艺发扬光大,多年来,俞宋桃在精钻细研制作手艺同时,不断遍访制剪名师,充分挖掘传统制剪工艺,并注重加大对后山剪刀的宣传力度。
2014年9月,后山剪刀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俞宋桃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千锤百炼蕴匠心
这间陈旧的剪刀铺并不算亮堂。“很久之前,这里有几十家剪刀铺子、一两百号的手艺人,但那样热闹的场景再也无迹寻觅了。”俞宋桃的师傅张尚志说。
日上三竿,剪刀铺里,在烧的正旺的炉灶里,火苗忽闪忽闪地跳跃着。旁边,俞宋桃不知疲倦、一锤子一锤子地锻打着铁板上的物件,四溅的铁花顿时散了开来。
后山剪刀口薄头尖,钢刃锋利,使用方便,具有钢铁分明、硬可锻铁、软可剪棉、吃布力深、经久耐用等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年产剪刀200多万把,是当时泾县仅次于宣纸、宣笔而驰名中外的工业产品。
经过铁火锤炼的剪刀,凝结了岁月的技艺。俞宋桃告诉记者,后山剪刀制剪工序中有几项独特的制作技艺流传至今,令人啧啧称奇。“这也是后山剪刀名声在外的重要‘特质’。”
他侃侃而谈,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过去由生铁锻打的常规,选用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凭经验观察刀口烧红的程度,然后靠技巧锻打钢性淬火;二是槽口,在剪刀刀身上挖出凹槽,整成左右规则相称的形状,使之开闭自如,严丝合缝;三是淬火,需要精准控制水温和入水深度、次数、时间,并采用秘制的山泉水;四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制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打好另一个剪刀部件后,俞宋桃搬来了电砂轮,准备开刃。接通电源,剪刀刃跟砂轮一接触,一道道火花喷溅了出来。俞宋桃边磨边看,直到剪子背部磨平,刃口磨得锋利后才停了下来。“机器只能磨个大概,要磨出剪刀刃的精确度必须靠手磨。”他说着便搬来了磨刀石,继续重复着打磨的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宣纸集团的剪纸刀用的都是后山剪刀。”俞宋桃得意地说,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剪”的剪纸刀,实指宣纸生产检验过程中的一种专用工具。千百年来,宣纸剪纸工人用这把剪刀,不仅剪出技术精湛的宣纸传统文化,更剪出了代代相传的宣纸传承技艺。
如今的后山剪刀分宣纸剪、民用剪两大类共40多个品种,普遍用于宣纸裁切、农事、制衣、女红等领域,并接受艺术剪纸、刺绣、礼品等定制专用剪刀。
“我的大半生的心血都放在了上面了,更希望和其他为数不多后山剪刀传人一同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俞宋桃说。
离开剪刀铺时,俞宋桃仍在忙碌着。夜幕降临,小山村渐渐安静了下来,但清脆的金属碰撞声依然不断。
“铛——铛——铛——”
新闻推荐
杨凌科技让亿万农民受益 2019“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6月3日,2019“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再次踏上征程,以亲历、发现、体验、感受的方式,脚系泥土情,行以万里路,历时13天...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