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城人的二月二和三月三
□苏志文
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投稿邮箱:wql3688929@sina.com
咨询热线:15193025135
铜城
夜话
在众多的民俗节目中,古条城腹地(今黄河南青城镇和黄河北水川镇)两岸人民只要条件允许,从不敷衍哪一个节日的庆典。尤其是一些带有宗教色彩和祭祀意义的节期,不仅仅是善男信女,平头百姓,就连社会各界都会热忱虔诚地尽其所能参与其中。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条城人心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和三月三“生轩辕”。
二月二龙抬头
古条城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上天主宰云雨的玉龙抬头的一天,自此之后,雨水会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增多起来。
解读出来,其实是充满无穷智慧的古条城人民,在长久的劳动实践中反复观察和总结了黄河两岸冬眠的百虫在农历二月初二开始次第苏醒过来,便约定俗成了两句大白话:河南岸青城习惯性地曰为:“二月二,龙抬头,大虫小虫都露头。”河北水川则当仁不让地呼为:“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开始驾耕牛。”也不知“春龙节”和“青龙节”又是哪边最初俗称的专利,但久而久之,风移俗易,两岸都把农历这一天直呼为“二月二,龙抬头”了。
不过,从太阳往北回归的天象看,从农历二月初二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三阳开泰,暖气回升,大地解冻,墒潮始动,春耕伊始,正是往田地运肥拉粪备耕的时间段。
翻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历史追根溯源,二月二龙抬头一节最早起源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我们民族的这位老鼻祖“重农桑,务耕田”,在每年二月二这一天,由“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耘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直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并且还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来推行。也就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由朝廷举行驾牛犂春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下地亲耕。唐朝开始,在这一天,皇帝率众臣出宫到田里驾牛耕地破土,象征性地躬劳一下,以示国家重农桑、亲民生,也好在五谷丰登之时以税收养国养军。
另一传说为武则天欲废唐立周称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到了第二年,有一条玉龙上天述职,刚飞到九霄,扭头一看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实在不忍生灵涂炭,便偷偷在第三天夜间溜出天宫,私自降了一场大雨。
翌日清晨,玉帝听到凡间一片欢腾,万众山呼“龙王爷千秋”,八百里秦川到处湿漉漉的,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勒令:除非金豆开花,玉龙才能重新上天。关中百姓感念玉龙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一时忽略了对武则天野心的谴责,并奔走相告,大家都在想办法解救玉龙。凑巧的是,有位老婆婆在二月初一这天提了半篮黄豆上山到自家坟院荒地上去种,不小心一松手,金黄金黄的豆籽在满坡滚开来。正在玉龙碑前祈祷的人们心头一亮,齐刷刷地想到,黄豆籽不就是金豆吗,火上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一拥而上,一粒不丟地帮老婆婆拾完了黄豆籽。其实老婆婆从人们的口里听得明白,她让大家一人一把抓完了黄豆籽,约定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这天,家家爆黄豆花,放在庭院里给玉帝看。这天由太白金星当值,那老儿年迈眼花,一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了,便报告了玉帝,这才把玉龙给释放了。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解读三点:1.在过去时代,农村水利条件基本是靠天吃饭,因此农人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抬龙”,以示敬龙求雨,让老天爷护佑丰收,故此节流传至今。其实把“二月二”叫做“春龙节”最合适,象征春天万物复苏,巨龙腾飞。然而,有的地方称其为“龙头节”、“春耕节”或“农事节”,也不无道理。2.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蜇”和“春分”之间。“二月二”被约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正是“土地神”的诞辰。3.“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星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处在“惊蛰”与“春分”之间,五行属木,卦象为震。“卯”又为生发之大象,卯者茂也,言苏醒之万物生机始茂也。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表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相传在这一天,民间继春节之后开始了第二次送礼高潮,且伴有挑野菜、迎春福、踏青郊等活动。故二月二又被称为“花朝节”,这是继承了宋朝的习俗,相传宋朝时把二月二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因为此日花神要下凡寻花问柳。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都要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顺便在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此俗暗喻“鹏野迎福”之意。当然,妇女们则挑些野菜带回家品青尝鲜,故又俗称“挑菜节”。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深化,也是道家“天人感应”哲学的升华。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农人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在这一天,条城地区还有许多趣味习俗,如“妇女不动针线,以免扎伤龙眼”;早饭后,家家都炒麻麦(将小麦、麻子、莜麦、豌豆、玉米、黄豆、扁豆等分别炒熟,混合在一起称为麻麦)食之。很显然,后者是“金豆开花”的衍生物或者叫“创新版”的“百豆开花”!看来条城人比陕西人情更切、心更急、法更硬:爆出恁多麻麦豆花,就不信你玉皇大帝瞅眼不昏,释放玉龙那是我条城人的必然诉求,也是你玉帝应该马上办理的事!其三,借“二月二”,还要大人小孩尤其是男娃都来剃头理发以求“龙抬头”。除了民俗中“望子成龙”的意愿选项外,人们择取这一天剃头理发,也有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当然除了讨吉利,还有禁忌方面的原因。条城两岸都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认为“正月剃头死舅舅”。其实这是一种误传。“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但又不敢公开与下达“剃头令”的清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上述说法。不过,没了舅舅的条城男人其实也是很懂得变通的,他们则不存在这种顾忌,且根据自身需要,在正月里照样剃头理发。再试想,腊月里基本人人都需要理发,在大家的潜意识里,一切“崭新事业,从头开始”;到了正月营养大全使得头发疯长,月底一过,恰逢“二月二”,乘机来个“龙抬头”理发岂不“一举两得”美哉乐哉?
第四,在条城地区,“二月二”不仅仅劝耕劝农,也劝读劝学。过去读书人要行四种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就是要开始写文章,之所以定在二月二这一天,既有望子成龙的意愿,也有读书趁春早课的意思。“开笔礼”在条城过去是颇为隆重的典礼,学童们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赠以文房四宝,然后参拜孔子像,便可入学读书。我曾经采访过已故大川渡文化老人陶俊仁先生,他是关泾川(紫清)创办青城中学的首期、也是最后一期的学生之一。上学那年的“二月二”天气非常好,关先生就标新立异,意气奋发,慷慨陈词,给他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31个来自皋兰、榆中、靖远和条城本土的学生,每人用双手毕恭毕敬地把关先生亲自递送的宣纸、毛笔、墨顶、砚瓦捧在胸前,然后庄严地看着孔夫子画像,让他们心里默念各自的愿望。接着让大家各就各位,铺开宣纸,每人书写四个大字:青城中学。待关先生一一评价后,便无始了他忱情激昂的典礼致辞。陶俊仁先生最后解释说:“开笔礼”最核心的意义就在于劝导学子读书要趁早、要勤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他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讲演结束语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然后是关先生用两只手张开十指,狠狠抓着自己的头发,模拟着万分悔恨的样子,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一言不发。最后,他疾步登上讲台,把抓得蓬松乱扎的头发用手指理了理,以一个爽朗的自信微笑,引发了全班经久不息的励志畅笑。
三月三生轩辕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这天是黄帝的诞辰,故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世代沿袭,约定俗成为汉民河边饮宴、野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还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道光年间条城诗人(佚名)在《莲花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这样描写当年的北武当庙会之盛况:“三月初三春日长,莲花山上看烧香。娘娘庙里蟠桃瑞,囝囝崖前百子祥。大船古渡风微起,高殿神钟韵悠扬。此日东风添逸兴,神仙教我醉中翔。”传说西王母是住在西方昆仑山上的一位慈祥老太太。姓杨名回,又名婉妗,一字太虚(在上古书上是姓鸠,名回)。她与东王公结为夫妇,共理阴阳二气,调成天地,是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是中国的世间造物主。东王公就是玉皇大帝,是男仙之主,西王母亦名金母,是女仙之王。因此,凡三界十方,要想登天得道,升天之时必先拜木公(东王公),后拜金母(西王母),方能升九天,入三清。
西王母用符咒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后,又帮助舜作了天下之主,还送了一副地图给他,使原来的九个州的国土而增加为十二个州,并派使者向舜授以“白玉笛”,只要把“笛”一吹,一年之内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西王母有九子,二十三女,所以过去时代条城妇女拜她祈求多生儿女。民间多将王母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传说她的一个法宝是吃了可以生生不息的仙丹,嫦娥就因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才飞上月宫的。另一个法宝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故民间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大川渡莲花山北武当祖师大殿供奉的道教大神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初三,是道教中主管北方山林、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到了汉代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曰:“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故此俗流于条城,土民因地制宜又衍增了临河宴宾和沿黄河踏青的内容。
另外,三月三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我国的情人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的七月七,一个是农历三月三。农历七月七因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演化为情人节,已尽人皆知,而农历三月三为情人节,则有李白诗为证:“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诗仙的这阕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诗外画面:一对有情人在春光和煦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箫声不断,时而低唱,时而长啸,何等境界!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依然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冷淡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这是多么凄美的泪痕文学和血色爱情!再者,我国古代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送的习惯。由此可见,以柳寄情已成定式思维。也难怪民间将多情的浪漫叫做“寻花问柳”了。
说了这么多,在一千六百余年的条城人文史上,因政权更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演进、民俗嬗变,许多繁文缛礼已逐渐消失。加之今人生活节奏加快,年青人又多忙得不可开交,诸多风情雅趣来不及感受或不遑顾及,便被匆匆岁月无情打发掉无缘享受的浪漫。不过,大凡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动,不论年龄性别,人们大多都保留了基本仪式,诸如“三月三,开庙门”,“九月九,关庙门”。
当然,大川渡莲花山北武当道教群观中,既有“真武殿”,又有“娘娘庙”,加之当地习俗又选在三月初三上山开庙门,让各路神仙举目见日,开怀见春,抬头见喜,亦不失为一种对上天的精神敬畏之情。凡此种种,不能不说这里“三月三”的民俗中,人们的潜意识里颠扑不破地捍卫着中华古老传统中许多关于道教文化与信仰的正统。
新闻推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月14日上午,泾川县2019年县直机关义务植树纪念林营建活动在城关镇茂林村安子洼举行。全体在家县...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