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百姓安居乐业梦 平凉市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三
一座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拔地而起,贫困户成了新房子的主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老年人老有所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面开展就业意愿登记,加强就业培训,多渠道协调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平凉市把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作为改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下大力气实施了通水、通电、道路硬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和部分幼儿园、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服务设施,保障和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文化活动需求,使搬迁群众在安置点住上新房的同时,又不离故土安居乐业。
颉岭村地处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南部,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鞭杆、雨鞋、烂棉祆”被村民视为出现必不可少的“三件宝”。2013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户268人。2016年,乡党委、政府依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广泛调研摸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削山头、造平地,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农户,一户不落进行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通过搬迁,村民们住到移民新村,靠着各种便利资源打工、做小买卖,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很快发生了可喜变化。
如今,走进颉岭新村回民安置区,一排排新建的小康屋整整齐齐,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干干净净,卫生院、小卖部、文化广场应有尽有。
“住在这里真好,路、水、电、网什么都通了,家门口就有卫生院、学校,老人看病、孩子读书都方便多了。”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崆峒区颉岭村村民苏兴平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村民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大彩电,用上4G网,开上了小轿车,大伙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以前,苏兴平一家4口人还在几间破旧的危房里凑合过日子。政府摸底了解情况后,将他们一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他们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宽敞小平房,并为一家人落实了医保政策。而今宽敞的房屋里,电视冰箱、沙发茶几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住上好房子,也就等于过上好日子,信心足了,干活更加起劲了。”
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对贫困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换一个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换一种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11月28日,记者在庄浪县南湖镇陈庄安置区看到,一条条产业路延伸至农户家门前,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小康屋在山脚错落有致,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小孩追逐打闹,老年人或悠闲散步、或在各类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不远处,三五村民正在各家的蔬菜大棚里劳作。
贫困户贾忠强是2018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明年5月份我就住进新房了!”。贾忠强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一有闲暇时间就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除杂草。“政府政策好,不仅给我们分了新房子,还配套分了一个蔬菜大棚,既圆了新房梦,还有了产业,生计不愁了。”
安居才能乐业。泾川县荒场村村民杜双良最开心的不仅仅是搬入新家实现了安居梦,还在家门口找到了赚钱的工作。有房可住,有钱可赚,如此,才能在一个全新的地方真正定下心来。
过去,这个地处泾川县太平镇黑梁河流域的深度贫困村,村户每家约有数十亩的坡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地陡,收成的好坏要看天气。农忙时就种地务农,农闲时就外出打工,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杜双良说,2015年一家人搬到新房后,儿子儿媳妇外出务工,自己和媳妇在家种地务果园,还把原来的7亩耕地流转到了平凉益生生物责任有限公司,不仅每年每亩能拿到58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利用闲暇时间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按每天60元工钱结算,收入很不错。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让搬迁群众有活干,让依托土地的有事做。“在扶贫搬迁的生活安置区附近,新建、完善产业园区,向搬迁后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搬迁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镇上还通过招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安排他们就业。”泾川县太平镇镇长高凯华告诉记者,太平镇在搬迁的同时大力培育产业,积极开展培训,加强精神扶贫,持续增加内生动力,在推行“三变”改革的基础上,还有肉牛养殖、蔬菜大棚、经果林等产业配套,不仅帮贫困户“挪穷窝”,还帮贫困户改穷业、拔穷根、换穷貌,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新闻推荐
平凉市冬季果园管理培训班暨市林业局“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万亩示范园”党性主题实践活动在泾川县启动
11月29日,全市冬季果园管理培训班暨市林业局“百名党员干部帮千户果农建万亩示范园”党性主题实践活动在泾川县正式启...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