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西王母的传说
泾川王母宫
昆仑山
西王母像
轩辕黄帝像
西王母像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以河湟、河西为核心,向西延展到新疆南部的昆仑丘,是中国先民最早居住的地方之一。西王母则是历代对远古传说中这一地区氏族、部落、部族首领的称呼。西王母与炎帝、黄帝同时代,或出现更早,作为部落首领的称号,西王母似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曾被尊为“天女”,即天帝的女儿。
早期的“西王母”部族,同中原内地的“五帝”——雏形的古国多有联系。黄帝、颛顼等五帝,也有前往昆仑丘的传说。
1
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古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对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迁徙方向有一个推测。他说:
华夏集团在文献还留一点微弱痕迹的远古是住在昆仑丘的脚下,这就是说他们住在洮河、黄河、湟河、大夏河诸河谷中可能住人的地方。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在那一带所得的彩陶大约就是当日华夏集团居住时的留遗。我们的古人总好说昆仑,可是他们所说的昆仑总有点惝恍迷离,不像泰山、华山的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离开昆仑日久,只听说它,并没有谁真看见它。因为原来发祥在那里,所以虽离开日久,总还一辈接一辈地传说下来……他们逐渐东迁,少典氏和有蟜氏就是他们到达甘肃和陕西交界地区时的两个氏族。黄帝与炎帝的氏族又从他们分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有价值的推测。他给远古传说中的昆仑丘划定了具体的地理范围。也对我们研究炎、黄文化的来源、羌族的形成,提供了一条珍贵的线索。
传说最早生活在昆仑丘的部落或人群是西王母。西王母与炎帝、黄帝同时代,或出现更早,作为部落首领的称号,西王母似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曾被尊为“天女”,即天帝的女儿。昆仑丘本是天帝的“下都”,就是与天堂相对的天帝统治人间的首都。《山海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纹),有尾皆白。”“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据考证,这里的“胜”即“胜遇鸟”戴胜,是以野鸡的羽毛为头饰。以上两段话的意思是说,昆仑丘的神人,面部是人,身上穿着虎皮衣服或画虎皮纹饰,尾部是白色的,名字叫西王母。西王母以美丽的野鸡毛作为头饰,虎齿、豹尾(饰物),山居穴处。
早先,天帝既管天上的仙境神灵,又管地上的黎民百姓。他在天上有玉宇,在人间有华都,即昆仑丘。众帝、神人、仙人,还有氏族的巫师们,经常从昆仑丘顺着“天梯”,登天下地,沟通神人。河水(黄河)、赤水、洋水、黑水,都是从这里流出的,或许是因为天帝既管天上又管人间忙不过来,因此他让自己的女儿住在昆仑丘,以西王母的名义分管人间的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王”号。西王母的“西”指西北或西方,“王母”,是人们将女首领比作母亲的亲切称呼。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丘不仅可以通天,而且物产丰富,“万物尽有”。还产不死之药,人吃了,可以长生,永葆青春——这是一个极其美好迷人的传说,又是一处神秘的地方,就像传说中的泰山、东海仙山一样,但又比泰山、东海仙山的传说更古老、更原始。
正如徐旭生先生所考证,华夏先民一部分从昆仑丘东迁,进入中原内地的,融入了华夏族。汉代王充《论衡·恢国篇》对西王母后裔羌族一支归附中原王朝的事有一个简略的描述。他说: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汉朝)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意思是说,金城郡(治允吾,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边塞以外羌人良愿等族向汉朝政府献上盛产鱼、盐的地盘,同时归附汉朝。汉朝因此获得了西王母石室,在那里设立了西海郡(治今青海海晏县)。历世留居以及从陇山一带重新返回昆仑丘的西王母部族成员,则逐渐演变成西部强大的部落、部族集团。其女首领在数千年长的时段里一直称作西王母。秦汉以后的羌戎民族应是她的后裔。
2
早期的“西王母”部族,同中原内地的“五帝”——雏形的古国多有联系。宋人罗泌的《路史》说:“西王母,西方昏荒之国也”“黄帝在位,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图。舜帝在位,复献白玉环及益地图”。周穆王七年,“西王母来宾,特不过西戎尔”。意思是说,早在轩辕黄帝、虞舜时代,西王母部族就派使者到中原内地来,奉献白玉环(或玉管,一种乐器)等礼物了。这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前,距今5000年的中国西北包括甘肃的先民,同中原内地就有交往联系的证明。
黄帝、颛顼等五帝,也有前往昆仑丘的传说。《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崇吾之山”在华山西。从崇吾山算起,再往西第四山是密山,丹水从此山发源,向西流入稷泽(以后稷命名的大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这里的“玉膏”,是指细腻如玉,又香又甜的果实,因此,黄帝喜欢食用并用以祭祀神灵、赏赐臣下,说明黄帝与此山关系密切——第七山是昆仑丘,西王母和轩辕黄帝都曾在这里活动。从昆仑丘算起,往西第三山是“玉山”,“西王母所居”。紧邻第四山的,就是“轩辕之丘”。就这样,古人将昆仑丘、西王母、黄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在讲一段鲜为人知的远古部族史、部族交流史吗?
汉代贾谊在《新书》中说:“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他曾经“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下太平”。意思是说,黄帝坚持以道义经略天地万物,规范人际关系,以身作则地倡导诚信和仁爱。他东游东海,南到长江流域,又西过积石山,流沙地,登上昆仑丘,然后回到中原,治理天下,因为了解下情,实现了天下太平。宋朝李昉等撰的《太平御览》中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明朝陈耀文的《天中记》引汉人陆贾的《新语》说:“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弗得,使离珠索之而弗得,使罔象索之乃得。”意为黄帝巡游赤水之北后,又登上昆仑丘,不小心将一颗黑色的宝珠遗失了,他打发“知”去找没有找到,又打发“离珠”去找还是没有找来,最后打发“罔象”去找,终于找回来了。《山海经》还说:“黄帝巡逰四海,登昆仑山,起宫望于其上。”是说黄帝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登上昆仑山(丘),在上面建设了宫室,以便了望仙山和周围环境。又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据晋人郭璞的解释,台是远古天子巡游过一个地方后,那里的夷狄少数部族,“慕圣人恩德”,而修建的标志天子经过的建筑物。就像后世的纪念碑。黄帝等伟人的先祖都发祥于昆仑丘,从那里走向东方,当地人为纪念他们,修建了许多以伟人命名的“台”,这条资料又间接地证明舜、尧、帝喾、黄帝的祖山是昆仑丘。
有关周人与昆仑丘、西王母的互动,《列子》有一段记载:“周穆王肆意逰远,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诏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文与《穆天子传》大致相同。晋郭璞《西王母》诗说:“天帝之女,蓬发虎颜,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具言。”意思是说,西王母是天帝的女儿,她头发散乱,相貌威严,曾经同周穆王一起赋诗酬唱。韵味深长,难以尽表。有意思的是,尽管黄帝等同昆仑丘、西王母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经常生活在那里,或统治着那一带。五帝以来,活跃在昆仑丘即河湟、河西,远至天山南部的是西王母、戎羌部族的先民。
3
传说五帝时代,在昆仑丘及其附近,同西王母生活在同一历史时代和发展阶段的还有许多部落。它们“夹(挟)窫窳(yàyǔ)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吃人的怪兽。这些部族既能控制怪兽,又拿着不死之药以拒“死气”,争取长生,也够神气了。《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点出的10个这类部族或人群。是巫咸、巫即、巫朌(fén)、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和巫罗。十巫从灵山上升天降地,山上也有各种治病的药材。与灵山相连的,西有王母之山,有沃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沃民。沃之野有“三青鸟”,可能是以青鸟为图腾的部族,都为西王母所驱使。那里还有“轩辕之台”,那是纪念轩辕黄帝的高台。人们尊敬轩辕黄帝,因而射箭不敢对着“轩辕之台”的方向。十巫离“王母之山”(昆仑丘)不远,她们都是女性的“巫”而不是男性的“觋”,说明她们同西王母族一样,尚停留在母权制社会发展阶段。
综合各项文献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王母虽说是“天帝之女”,但她同“天子”一样不是神话虚构人物,也不一定真的长虎齿、豹尾,她与伏羲、少典、黄帝等一样,是远古部族及其首领的名字。所不同的,伏羲等都是男英雄或圣人,而西王母则是一位女性的部族首领。闻一多先生曾将西王母看作“中国古代民族的总先妣”。又有学者说西王母是远古羌族虎氏族部落的女祭司兼酋长。从历史的角度看,西王母既不是“中国古代民族的总先妣”,她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西北甘、青、新疆等地区,没有大到全中国;她也不大可能仅仅是某个“氏族部落的女祭司兼酋长”,而应是河湟、河西甚至包括整个青海、疆南地区的远古部族的“总先妣”。
4
甘肃有关西王母的遗迹、庙宇很多,而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至少有两处。一处在酒泉。十六国前凉张骏在位时(324-345年),酒泉太守马岌向张骏报告说:“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他说山上曾有石室王母堂,以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建议重建西王母祠,使其给朝廷带来无尽的福祉。张骏听从了他的意见。想必应是有一番整修工作的。
然而自从战国秦汉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王母等远古部落、部族早已开始分裂重组了。她们有的融入了华夏文化圈,有的转变成了戎羌、猃狁(匈奴)等民族。秦汉方术、道教兴起后,“西王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又逐渐被方士、道教所吸收和改造,赋予女仙神灵的品格,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众多的王母宫观、庙宇和信仰。甘肃的另一处西王母遗迹,著名的泾川王母宫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宋人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泾川王母祠的出现说:西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帝,其后,“帝廵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云五色屡见于此,因立祠焉。”这一记载,确切地说明了泾川王母宫的起因、建祠时代和宗教性质。
泾川王母宫建在回山上。历代重修扩建,规模很大。是一处有影响的民间王母信仰和道教宫观,可惜清朝同治时(1862—1874年),这一历史遗存毁坏殆尽,只留下一块宋朝政治家陶谷撰写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依然向人们诉说着西王母的故事,盛赞着人们重修此宫的虔诚和经过。北魏时期,佛教盛行,信众在回山下开凿了一处印度中心柱式佛窟,窟深10米,宽12米,高11米,中间为一6米见方的塔柱。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塑200余尊佛、菩萨、金刚、飞天等像,窟外有凌云飞阁。唐宋明代都有重修扩建,至今保存尚好。
远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部族聚居的地方。各族都有自己的渊源世系和发展轨迹。西王母最早是西北羌戎部族的先祖。作为历世相承的名称,西王母又是西北部族的首领,就和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远祖和数百千年一以贯之的首领一样。西王母、轩辕黄帝的发祥地都在今甘肃。西王母同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从一开始就有人员、经济文化的分合互动。传说有历史的影子,西北的“白玉环”从西王母时代就由使者送到五帝那里了。中国东西部、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域外各国、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西王母、黄帝时代就露出了端倪,可见汉以后“丝绸之路”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新闻推荐
东乡唐汪杏花平凉泾川梨花甘南油菜花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最心仪的花海不管它在哪里一定都是你最渴望到达的地方不妨按着花期计划行程在你梦想的那片花田里遇见花开遇见旅行中的自己三月:陇...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