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 赵家村党支部书记的三个“三年”

甘肃日报 2018-03-09 05:36 大字

本报记者昝琦

朱宇鲲杜雪琴

春节刚过,乍暖还寒,陇东大地被冒出绿芽的冬麦唤醒,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然而,最先给这片大地披上绿色春衣的小麦,并没有给这里的群众带来富足的生活。

赵家村,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北部干旱山塬区,全年干旱少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5户70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89%。

日子要一直这样下去吗?全国都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赵家村的“春天”在哪里?早在2009年,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正越就开始琢磨如何让村民摆脱贫困这个问题。

“2009年,我去静宁县学习参观时看到,很多果园都处于陡峭的坡地,心想人家在坡度这么大的土地上都能靠种苹果发家致富,我们赵家村位于平坦的塬上为啥不能过上好日子?”赵正越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种苹果这件事做成,回去就种!”

种苹果,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赵家村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家里没钱不要紧,但一定要有小麦存量!”“种苹果周期这么长,中间几年我们靠啥生活?”“苹果卖不出去,我们就得挨饿!”……在商讨栽种果树的村民代表大会上,等待赵正越的不是掌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反对声。

没人种,怎么办?

这位有些倔强又有些强势的村支书,最先想到的是“强推”。赵正越为村里规划了一个种苹果树的区域,然而,强制栽果树的后果是——今天栽了明天拔,果树和小麦都种不成了。

眼看强行推广的方法行不通,赵正越又想出了新招。

“带村民去实地参观,看到别人过上好日子哪有不眼热的。”想到这里,赵正越带着村民,前往静宁、陕西洛川等苹果种植成熟的地区去参观。

参观回来,有一半的村民动心了。

“看了人家满山的苹果树,听了人家种苹果的收入,我真是心动了。”参观回来的袁凤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上了两亩苹果树。2009年,赵家村有了试试看的300亩苹果园。这,开启了赵正越的第一个“三年”——种苹果树。

苹果树需要6年才能挂果,怎么经营管理?这6年,村民的日子怎么过?

针对赵家村果品产业起步晚、群众认识水平低、管理技术欠缺等实际问题,经过3年的学习实践,2012年,赵正越成立了赵家村思源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第二个“三年”——经营苹果树。

赵正越通过合作社争取到县里在树苗、化肥、地膜等方面的补贴款,帮助村民降低种植成本,全村288户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

“市面上一袋子化肥要50元,合作社统一购买一袋能便宜20元左右。”村民赵等红介绍,合作社还通过在果苗间套种西瓜、豌豆等方式增加了果农的收入。

2015年,赵家村栽种的第一批苹果树挂果了,袁凤梅家的两亩苹果卖了将近1万元。听到这个消息后,常年在外打工的赵永成夫妇回乡把家里的6亩地都种上了果树。这一年,赵家村的苹果一次性增加了600亩。而赵正越,则开始了他的第三个“三年”——帮村民卖苹果。

“年刚过完,我就从陕西引进了两个果农,为他们各自流转了50亩土地。”赵正越告诉记者,引进技术成熟的果农不仅可以让村民们就近学习管理果园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他们带来收购苹果的商贩。

如今,赵家村的一大批果树进入丰果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村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675亩,果品产量达到825吨,总收入330万元,176户的573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15%。

不惑之年的赵正越,看起来却像五六十岁的人。这二十多年来,他从最早的组长、文书、村委会主任一直干到村党支部书记,他熟悉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村里现有39户贫困户,其中有一大半是像赵永成这样由于栽种果树迟还没见到收成的;剩下的一小部分虽然没有种果树,但最近省里出台了‘一户一策\’政策,我有信心按照村民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脱贫。”“今年村里准备留出20亩地,修建一个冷库,让村里的苹果错季销售、升值。”……说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赵正越的思路更宽了。

三年的时间很长,却又很短。“下一个三年全村要脱贫,再下一个三年全村要富裕……”在春日的暖阳里,赵正越正谋划着自己和赵家村接下来的三年又三年。

新闻推荐

今年年底前甘肃省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本报兰州讯(记者祁玉洁)日前,记者从省农牧厅了解到,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今年年底前甘肃省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以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为了...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