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坚持四个关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
近年来,泾川县积极抢抓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政策机遇,紧盯整县脱贫全面小康目标,按照“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村风民风和谐”的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围绕产业培育、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推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的层次和水平。
一、坚持“三项措施”,科学编制规划理思路。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推动贫困乡村发展、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基础性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文化丰富内涵”的思路,充分考虑贫困乡村立地条件,邀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精心编制完成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5个单体规划、13个乡镇、186个村庄建设规划以及3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修建性详规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村庄建设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立足贫困村实际,分类指导,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适当提高标准,统一建设小康住宅,建成产业支撑型美丽乡村;对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建成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对临近集镇的村,通过扩建商业门点、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商贸带动型美丽乡村;对立地条件差、危房户数较多的村,实施整村搬迁,建成易地搬迁型美丽乡村,使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三是坚持梯次推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省、市、县、乡(镇)列四级梯次推进的思路,突出点面结合,采取在乡(镇)抓建的美丽乡村中确定县列美丽乡村、在县列美丽乡村中推荐确定市列美丽乡村、在市县列美丽乡村中择优推荐省列“千村美丽”示范村,一次规划,逐年建设,不断提高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二、突出“三个重点”,夯实脱贫基础优环境。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配套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针对贫困乡村发展实际,深度开发富民产业、努力改善基础条件、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突出贫困群众增收。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全力推进特色产业深度开发,进一步夯实增收基础。在贫困乡村完成果园新栽补植1.42万亩,新建矮砧密植示范园4处1750亩,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牛场、肉牛养殖小区8个,带动建成万头养牛乡8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2386户;搭建日光温室83座、大中拱棚1762座,种植露地蔬菜17.5万亩,栽植山地核桃、油用牡丹等经济作物3.36万亩,产业收入占到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二是突出基础设施配套。以解决贫困群众关心关注的行路、吃水、住房、上学、就医等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着力改善基础条件。新建通村公路24.7公里,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工程60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5公里;完成自来水新接入32户,埋设供水管道30.1公里,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1座,解决了北部塬区17个村7641户30945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处672户,危房改造2486户,改造升级农电线路6.99公里,改造户表530户。贫困乡村硬化道路通村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2%,小康住宅比率达到65%,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心区域内通村油路、村部、学校、卫生所、文化大院、便民超市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是突出村庄环境洁美。坚持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发展,动员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员500名、乡村道路养护员500名,县级财政资金各安排150万元,集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先后清理各类垃圾2900多吨,建成垃圾集装仓421个、填埋点97处,清理排污排洪渠道78公里,完成造林绿化7.95万亩,建成绿色通道426公里、农田林网109公里,集中解决乱搭乱建230处,乱堆乱放600多处,建成“万村整洁”示范村30个,精心打造312国道、304省道、高速公路、黑梁公路4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带,贫困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三、彰显“三大特色”,深度挖掘内涵树品牌。把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乡村旅游作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层次的有效途径,深度挖掘贫困村文化、历史、生态等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实现了从宜居到宜游、建设到经营的转变。一是彰显生态特色。紧扣生态立县战略,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加强贫困乡村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五个一”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治理程度分别达到38.3%和82.4%,积极融入生态旅游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深度挖掘整合休闲垂钓、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建成了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彰显文化特色。把促进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层次的有效途径,深度挖掘生态、山水、历史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泾明乡白家村建成了民俗农耕馆及牛角沟古人类遗址展馆,引导游客追溯历史渊源,体验农耕乐趣;王村镇完颜村立足现有历史遗存,重点对完颜祠堂、古井等遗址重新修缮,建成仿古文化展室14间,布设历史展厅、民俗博物馆2处,搜集陈设文物20多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向世人展示大金王朝历史。同时,把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逐步融入贫困乡村群众生活之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三是彰显旅游特色。依托贫困乡村山水、庙会和乡土传说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多渠道就业,切实提高收入。城关镇凤凰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区域优势,建成了七彩凤凰生态花卉园、凤凰人家暨乡土树种植物园、凤凰民俗街等八大景观工程,精心打造了集生态观光、餐饮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民俗村。先后在城关凤凰、泾明白家举办了首届“锦绣凤凰”民俗文化旅游节和“山水白家”乡村旅游文化节,吸引周边市县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年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26万人。
四、推行“三项机制”,创新发展方式促提升。坚持在探索中创新,在规范中完善,建立健全促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一是推行多元融合机制。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在红河田赵、泾明白家、城关凤凰、汭丰郑家沟等贫困村,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扶贫,既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又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层次。二是推行农村“三变”机制。认真学习借鉴六盘水市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面的成功经验,盘活贫困村现有资源,整合发展要素,提高农民素质,把资源、资金、农民、企业、产业集聚起来,让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重组、互联互通、发挥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城关镇凤凰村通过推行“三变”改革,带动劳动力在本村就业150多人,返乡创业29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400元,有效夯实了脱贫基础。三是推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开展农村民主管理“五自主、三合作”行动,深入开展“五村”联创、“和谐五星”创评、“十大孝子”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多方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文明和谐、健康向上良好风尚的形成。
新闻推荐
(记者祁瑞龙通讯员梁永刚)泾川县国税局以国务院出台的六项减税政策为抓手,在强化税法宣传、拓展办税平台、开通“三农”绿色通道三个方面集中用力,有效提升了办税服务水平,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快捷、...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