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庆杯·党旗飘扬在一线”新闻故事有奖征文 扎根煤海献青春 记华煤集团东峡煤矿冲击地压防治队喷浆工张朗朗
白银宝
他,身材瘦小,内向的性格,处处透着一个农村汉子的憨厚与朴实,在工作中,他吃苦耐劳,重活、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全班职工都敬佩他爱岗敬业,实干精神。先后20多次被东峡煤矿、集团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此,他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2014年1月被集团公司批准转为长期合同制职工。他就是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东峡煤矿冲击地压防治队喷浆班喷浆工张朗朗。
日常工作中,张朗朗不怕苦和累,脏活、累活、险活抢着干,然而干着干着,他渐渐地感到喷浆工不仅需要干劲,更需要专业技术,就连看似打眼、锚网、喷浆等工作,老师傅干得得心应手,稳当利索,而自己却碰手碰脚,累了一身汗还不出活。于是他静下心来,主动拜老工人为师,刻苦钻研技术,上下班总是跟在老师傅后面,形影不离。师傅打眼,张朗朗帮扶着钻杆,学习钻孔的定位和角度,师傅拌料,张朗朗就主动扛水泥、砂子,掌握材料配比,学习喷浆的最佳距离和角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张朗朗打破砂锅问到底,非弄明白不可。平时,看到班组职工有什么好的工作做法,他看在眼里,并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回到宿舍后就仔细推敲琢磨。经过一年时间的勤学苦练,张朗朗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喷浆技巧,每次在巷道喷浆,他材料配比合理,拌合均匀,粉尘、回弹率低,按最佳的角度和最佳的距离,把浆全部喷到岩面上,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而且降低了材料消耗。
2020年12月,在820煤仓施工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煤仓里面施工时灰尘大、温度高,进入煤仓后一身汗,出来一身水,一般人在煤仓里面施工撑不了一、二个小时,就要换人,而张朗朗在煤仓里面一干就是一个圆班。由于煤仓坡度大,施工人员站立不稳,张朗朗身系安全带,双膝跪在岩壁喷浆,为保证质量,虽然他的面前全是粉尘,可张朗朗的眼睛始终紧盯煤仓壁,眼睛连眨也不眨一下,在煤仓里上下穿梭,忙个不停,咬紧牙关和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每次下班后,他的双手都磨起了血泡,浑身酸痛,衣服上沾满了煤尘,全身上下只有牙是白的。
张朗朗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明白“安全是最大的福利,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他时常警示自己:“井下工作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必须处处小心、步步谨慎,防事故如防敌人,啥时候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每天班前会结束后,他急忙来到浴池迅速换好衣服,将工作时所需要的工器具检查好装进随身携带的工具包内,工友们开玩笑说:“朗朗走那么快干嘛去呀?”他微微一笑回答道:“我先到工作面把咱们今天要用的设备检查一下,免得关键时刻掉链子,影响工作。”望着张朗朗渐远的背影,工友们深深体会到了一名煤矿工人的责任和担当。
是什么信念让他在生产一线坚持了这么多年。张朗朗说:“是一颗感恩的心,我从偏远的农村来到东峡煤矿,从一名农民协议工被破格转为合同制工人,工资由最初到矿上每月3000多元涨到现在每月8000多元,使我的家庭很快脱了贫,还获得了矿上和集团公司那么多荣誉,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各级组织关心、教育和培养的结果,也离不开工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就凭这一点,我就应该把我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矿山。我深知,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今后的路还很长,只有自己不断努力创新,才能做一名煤矿有用之人。”
新闻推荐
王小理宝山之名,原为黄浦江东临海处人工堆积土石筑造的一个大型航标,明成祖朱棣撰文定名为“宝山”。《明成祖御制宝山碑记...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