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融合农文旅乡村变景区
华亭市西华镇草滩村百亩万寿菊。张小兵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祁玉洁段睿珺
近年来,华亭市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点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策底镇大南峪村就是该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走进大南峪村,探访该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发展足迹。
昔日“烂泥湾”如今“桃花源”
走进策底镇大南峪村,依山傍水的小康新居、精心修葺的小公园里花木繁茂,产业园中苗壮叶绿,依水修建的仿古桥、仿古亭星罗棋布……移步换景,村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江南水乡一般的灵秀。
“几年前,大南峪村位置偏僻,一无资源、二无产业,是一个‘垃圾靠风刮、污水靠天蒸’‘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烂泥湾’。如今,村子已变身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该村村委会主任李春学说。
近年来,在策底镇镇党委、镇政府的强力引导下,村里按照“山水、养生、人文”定位,对老屋、老墙、老井进行“乔装打扮”,原本不起眼的一草一木、山野景致,经过创意就地取材,巧妙融入景区。小公园、仿古大桥、灯笼长廊、流水瀑布、水车……一步一景,保持原始味道,让人感到触目之处都是新鲜、新奇和原汁原味。
据悉,策底镇大南峪村整个景区占地2000多亩,有大小景点30余处,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打卡地。2017年以来,大南峪村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等。现如今,大南峪又以“赛江南”的美誉口口相传。
策底镇党委副书记张鑫全介绍,今年,大南峪村探索建立人居环境改善“红黑榜”公示和“日安排、周调度、月评比”督察考核制度,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的垃圾清运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农旅融合打响乡村旅游知名度
走进大南峪村记忆博览园,园内陈设的耧、耙、五斗橱、风箱等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仿佛将时光带回到了从前。
荡一荡秋千、爬一爬绳索、推一推碾子、走一走连桥、玩一玩旋转木马和蹦床,这些无一不是孩子们的娱乐专属;紫藤长廊、塑木栈道、灯笼长廊、风车长廊,都是游客们的打卡地;水上运动项目——划船、草地碰撞球、户外烧烤园,则为游客提供了不一样的娱乐情怀。同时,在这里,还可以体验磨面、亲子采摘等活动。
除了体验旅游,游客还可以在大南峪村来一场文化和美食的盛宴,坐在文化广场品着茶吃着美味倾听大南峪艺人独有的二胡独奏,观赏农家人自编自导的民俗舞蹈、曲子戏、舞龙等文艺节目。软软糯糯的洋芋搅团配上酸辣的汤汁,纯手工制作的凉皮,独一无二的手擀粉,独家配方秘制的麻辣条以及农家大院纯粮食喂养的土鸡肉,都成了游客们舌尖的美好记忆。
记忆博览园里陈列着大小农耕物件110多件,文本图画30多幅。不仅为村里人思远怀旧搭建载体,也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更好延续。
张鑫全介绍,大南峪村以创建“3A”景区为契机,将农、文、旅有机结合,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先后在260余亩景区中建成大南峪乡村记忆博览园、农耕体验园、民俗文化长廊、水上游乐园等景点30余处,人文景观、乡村韵味逐渐凸显,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进一步夯实,实现了农村向景区转变。
乡村旅游加速乡村振兴
从2019年开始,策底镇相继举办了华亭市第一、二、三届乡村旅游文化暨大南峪“粽”情端午民俗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30余户群众发展地摊经济和特色小吃。节庆假日期间,景区商户户均日增收1800余元。
文旅产业的崛起,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增收,更带来了地方发展理念的转变。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策底镇镇党委、镇政府深入挖掘、盘活当地原生态农业资源,采取“农户土地流转+合作社承包经营+贫困户务工+年底参股分红”的“三变”模式,带动158户群众种植独活、黄芪680亩。建成果蔬采摘园,套种秋葵、草莓、高原夏菜、樱桃等果蔬100亩,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创收5万元。同时,统购全镇黄芪产量,开发了黄芪生态养生旅游产品,注册了黄芪商标,有效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产品向商品的跨越转变。
策底镇只是华亭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亭市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目标,着力培育策底镇大南峪、安口镇朱家坡等7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以示范村为样板,抓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及群众大力发展服务业,最大限度释放乡村旅游潜力和对“三农”的带动效应,初步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新闻推荐
6月3日,华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平督查全市2021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在对红崖山水厂扩建工程、牛舌堡水厂扩...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