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碘盐,怎么解决大脖子病?

甘肃农民报 2020-06-16 00:48 大字

大脖子病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至少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字叫“瘿”,“婴”原指女性颈部的贝壳项链,加“疒”指颈部疾病,即大脖子病。古文中对瘿病的描述颇多,其中一些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令人称奇。

地理环境

古人发现大脖子病和地理环境有关,尤其是在山区最严重,比如秦岭、太行、三峡等。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地形训》记载,“险阻之气多瘿”。西晋《博物志》记载,“山居之民多瘿疾,饮泉水之不流者也。”唐代王龟龄在《夔州》一诗中写道,“夔州苦无井,俗瘿殊可怜。”元代有记载,武当山地区“诸宫观庵,岩居者为瘿所厄”。

现代科学的观点是,这些地方往往身处内陆,海产品少,且地表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水土碘含量很低。世界上最典型的缺碘地区,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也是山地。

水源

古人认为饮用水源可能是大脖子病的元凶之一。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西汉的《养生方》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记载,“颈处险而瘿,水土之使然也。”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

这也与现代科学的观点一致。在高水碘地区,即使不吃碘盐也不怎么缺碘。遗憾的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低水碘地区,很容易出现碘缺乏。

情绪

古人虽然并不知道激素、内分泌等医学词汇,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情绪因素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如宋代陆游《送范舍人还朝》说,“常时念此气生瘿。”元代杨维桢的《碎玉杯》说,“元城老臣怒生瘿。”民间也用“脸红脖子粗”来形容生气的状态。

现代医学证实,部分甲亢患者确实有易怒的症状,但古人误以为是因为易怒才得大脖子病,实际是本末倒置了。

治疗

古人不仅观察到甲状腺肿,还通过实践发现了海产品,尤其是海藻,能够治疗碘缺乏病。古人也曾尝试手术切除甲状腺肿,但受制于当时的医学水平,这种外科手术成功率低、死亡率高。比较成功的治疗还是食疗,比如宋代张杲的《医说》记载,“华亭有一老僧,昔行脚河南管下寺,寺僧僮仆无一不病瘿。时有洛僧共寮,每食取携行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项赘尽消,若未尝病。寺徒仆叹诃,乃知海崖咸物,能除是疾。”

现在我们知道大脖子其实是由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古人通过朴素的观察总结出了地理环境、水源、性别、情绪状态等大脖子病的高危因素,甚至摸索出了用海藻治疗的方法,是不是令人敬佩呢?(摘自人民网)

新闻推荐

华亭市市委政法委举办乡镇政法委员和综治中心副主任业务培训班

6月8日,华亭市市委政法委举办乡镇政法委员和综治中心副主任业务培训班,华亭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小平出席开班式并...

华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