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 踏实脱贫路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4-20 00:38 大字

(接1版)至2019年底,全市90%以上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龙头引领 脱贫有奔头

“家里3亩多中药材卖了3万元,是以前的3倍多,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2000元的收入。”在华亭市马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贫困户任彩梅哼着小曲分拣中药材。

马峡镇地处关山脚下,素有“陇东药库”之称,中药材以大黄、独活等53个品种为主。以往,农民种植的优质中药材卖不到好价钱。“钱都被中间贩子赚走了,群众在市场上要有话语权,还得靠龙头企业来带动。”马峡镇党委书记杨军说。

于是,华亭市在马峡镇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结合“三变”改革,采取“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华亭市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马峡镇顺义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类资金550.4万元入股,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马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人均1亩,农民中药材收入由原来的2630元增加到5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

平凉市,龙头引领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的模式处处可见。目前,平凉市25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1726个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带动3.88万户10.9万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

平凉市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庄浪县探索出的“党组织+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变”改革试点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4亩地入股有2800元分红,在养牛场打工收入1万多元,加上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初我家脱贫了!”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贫困户苗坤和,是“三变”改革试点的受益者。

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介绍,吊沟村近几年将村集体发展资金60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50万元、64户贫困群众肉牛养殖资金44.8万元,以及182户群众的1058亩土地入股到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成立肉牛养殖和苹果种植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如今的吊沟村集体每年获得分红6万元,贫困户至少分红62.13万元,从根本上壮大了富民产业,推动了精准脱贫。

补齐短板 发展有底气

“住着山里的土房子,天一下雨就漏水。吃水靠驴驮,出门不方便,从家里去镇里步行需要2个小时。”两年前,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贫困户马秋燕一家过着这样的日子,生活没有盼头。

直到2018年7月,马秋燕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搬进位于新窑镇赤金移民社区的新家,迎来了新生活。“只花了1万多元住进新房,有5间房,宽宽敞敞。”马秋燕说,生活条件改善了,一家人专心谋富路。

“养1头牛政府补贴2000元,去年我购进了10头牛,如今已经发展到17头,再养养争取卖个好价钱!”马秋燕说。

马秋燕的例子并非个例。位于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峡门乡颉岭村山大沟深,76户农户分散在13个梁峁沟壑里,鞭杆、雨鞋、烂棉袄成了当地人出门必备的三件宝。

如今走进颉岭村,2016年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房屋崭新、村道整洁,4年前栽植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站在安置区的山上望去,只有山沟沟里零散的旧土房依稀可见过去的痕迹。

“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村里人住着新房,走着硬化路,喝着自来水,用着动力电。家家户户都专心种地养牛,让日子越过越好!”颉岭村村民宋万感慨地说。

这样的变化在平凉不止一处。平凉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万户,实现了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53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12户。同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3+1”冲刺清零行动,夯实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

新闻推荐

为给疫情防控中的公安民警提供心理支撑 安庆市公安局启动战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 “你们守护百姓平安,我们守护你们健康!”

为给疫情防控中的公安民警提供心理支撑安庆市公安局启动战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你们守护百姓平安,我们守护你们健康!”...

华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