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南翔、安亭 图说嘉定老街风韵

澎湃新闻 2020-03-02 07:46 大字

图溯上海 上海老底子

嘉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达,形成了州桥、南翔、安亭、徐行、外冈、江桥、黄渡、方泰、娄塘等一批远近闻名的古老街镇。今天,带你掌上感受老街魅力吧~

州桥老街

嘉定州桥旧影

唐末至宋初以大聚落、集市的形式出现,以位于练祁河两岸,称练祁市。嘉定建县后两年建城,集市在城的中心,故名城中,亦称城市。元代嘉定改县升州,故民间把建于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的登龙桥称作州桥,附近一带称为州桥头。清末已形成以州桥为中心的商业、住宅的繁荣地片。1985年,嘉定县人民政府以州桥为中心,建立老街保护区,后经整修,房屋、路街、桥梁呈古色古香,整齐美观。老街一带法华塔、登龙桥均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州桥

南翔老街

清嘉庆年间南翔镇图

南翔老街旧影

南翔古名槎溪。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建白鹤南翔寺,逐依寺成镇,取名南翔。宋元时形成市镇,商业繁荣发达,明代称南翔镇,后渐成江南一大集镇。清康熙年间,市街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2.5公里,寺前街(现人民街)和南大街(现解放街)最为热闹,一日晨、午两市,盛况胜于县城,故有“银南翔”之称。清代后期至1949年,屡遭战事创伤,市况大不如前。1949年后,部分商店复业。1980年以后,商业日趋繁荣。2000—2004年重建的云翔寺(留云禅寺)全部落成。从2008年起,南翔镇对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平街等道路桥梁和百年老店进行整治、修复原来风貌,并新建檀园、南翔历史文化陈列馆及槎溪书坊。

南翔老街

安亭老街

清嘉庆年间安亭镇图

安亭老街旧影

安亭明代称镇,明、清时镇分南北两市。南面以井亭桥为中心称“小安亭”,北面以严泗桥为中心称“大安亭”。早在南宋嘉泰年间,安亭的药斑布青白成纹,有山水、人物、楼台、鸟兽等图案,一时闻名遐迩。自嘉定建县后,镇由嘉定、昆山两县分治。以严泗桥附近市面最为热闹,清晨至中午,人群熙攘。1951年,集镇老街原昆山管辖安亭泾以西部分划归嘉定县。2006年,修复改造后的老街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

安亭老街新貌

徐行老街

徐行老街旧照

明万历卅三年嘉定县镇都总图中的徐家行镇

明嘉靖年间,里人徐冕在此开设米行,后逐渐成市,故名徐家行。明万历后期已称徐家行镇。至清代,市街南北约1里,商店20余家,初为布市。清同治年间,新泾桥得蒲鞋市移至徐行后,布与蒲鞋大宗交易。民国初,布市衰落,黄草织品贸易独盛。庙街以北,以灯火为市,商贩云集。抗战期间日军入侵,市面萧条,后虽有复苏,但远不如前。1959年辟通公路后,市况渐趋繁荣,商业网点由老街移至澄浏公路两侧,形成新的商业街。现老街沿街为居民区,片弹路面,古韵犹存。

徐行老街现状

外冈老街

清代中叶外冈镇示意图

外冈元代后渐成集市,明嘉靖年间,有居民300多户,因屡遭倭寇侵扰,几不成镇。万历年间,土布名闻遐迩,四方布商云集于此,称外冈镇。清初,市街南北长半公里,东西长一公里余。有大小商家百余,布市尤盛。太平天国期间房屋大多被毁,清末渐苏。抗日战争期间,米市畸形发展。解放前夕,大体维持清末市况。1949年后,修建公路,拓宽河道,重修老街,集镇内外交通畅便。

1949年后外冈老街钱氏宗祠旧貌

著名的钱氏宗祠位于外冈老街的西街,始建于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因战后族人四散,历时十五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竣工。门前有古银杏两株,为受保护古树名木。

钱氏宗祠和外冈老街西段今貌

江桥老街

江桥集镇在江桥乡的位置(民国《嘉定县续志》)

北宋时,跨横沥建江桥。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改称永镇桥,亦名江桥,俗称中石桥。以桥名镇。是原上海、嘉定、宝山三县的边境集镇。明永乐年间,江桥曾为中外贸易的港口,明弘治年间称江桥铺。其时,外商从吴淞江进入江桥,带来苎麻、丁香、胡椒,向本地换取布匹、绢绸、铜锡器。清顺治后贸易中断。清咸丰至民国期间,江桥累遭战事破坏,市况衰落,后有所复苏。1949年前夕,是市郊一个尚称繁荣的农村小镇。20世纪50年代起,公路修筑。1978年,沿华江公路两侧建造新街,后建造乡镇机关和工商、金融、邮电、文教、卫生等设施。90年代起,形成江桥一村、二村后,历年不断建设,老街遂湮没,现仅存东大街部分路段。

七八十年代的江桥老街

江桥集镇新村住宅

黄渡老镇

清代黄渡镇图

位于安亭镇南部,吴淞江自西向东,从镇西面港监站至许家村东面老河口一段,分叉流经镇区。黄渡,其名有三说:据北宋郏亶《水利书》载吴淞江北岸黄肚浦,渡应为肚;明邱集以盐铁塘西有黄土墩,渡应为土;今人认为:吴淞江北岸有黄土墩,跨吴淞江有渡口,是“黄土墩旁之渡口”的省称。明代,跨吴淞江建造东江桥、西江桥,渡口消亡,镇传其名。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的黄渡镇

约在东晋时期,吴淞江黄渡地区,沿河已有许多渔村。唐中期,这里已经有风力推动的帆船航行于此。城镇之间商业交往逐渐频繁。《吴郡图经续纪》中说:“吴郡东至于海,傍青龙、福山,皆海道也”。沪渎西口上的青龙镇,很早就成为海商辐辏之地。据传,这座古镇因远在公元3世纪三国时,孙权于此建过青龙战舰而得名。此说不一定可靠,但青龙镇曾作为古代军港,确系史实。

黄渡镇老街风貌

北宋淳化之后,松江(吴淞江)因海潮浑来清去,沉沙大量淤积。曾经有人这样计算过:“一潮三淀,厚及一箬;一日两潮,厚几一钱;一岁三百六十日,厚三百六十钱,二尺余矣。江之深止一丈五尺,岁淀二尺,其能常有此江乎?”因此,下游的沪渎江口水道常常湮塞,导致青龙镇衰废,黄渡逐步形成集市。南宋初年在此东建罗汉寺,西建崇真道院。元代大德年间,侍御史李果又在这里建沪渎龙王庙。舟楫停泊镇东的泊船湾(即今老吴淞江东湾段)。由于海船进出频繁,元初,在黄渡镇设市舶提举司,辖闽粤等海船。明洪武初,黄渡镇上设河伯所大使,管嘉定、华亭、上海、昆山四县渔船。又于明嘉靖年间遭倭寇燹镇徙于南。因此,黄渡镇先北后南逐步兴盛起来。清咸丰又遭太平天国战争,几成废墟。之后,在距老黄渡向南200余步的老吴淞江北岸,重建东西大街,东从陆皎浦西至黄渡浦,而中市大街(现东江桥处至西江桥)一段尤为繁华,每日有早中晚三市,有大黄浦之说。自西江桥至秋千桥,称之为南街,长约一里,又名小黄渡。许多等候潮水的船只,常夜泊于秋千桥附近。故南街也颇为热闹。全镇有大小商号200余家,行业俱全。“江之两岸,居民稠迭,屹为巨镇”。

1959年时的黄渡镇吴淞江两岸

80年代的黄渡镇

1949年,全镇有座商401家,摊贩428户。1949年以前,集镇以吴淞江为界,北属嘉定县,南属青浦县。1949年5月,南岸划归嘉定县管辖。之后,集镇区境渐向北扩展,时为全县较具规模、市场繁荣的集市之一。1992年起实施新镇区建设,辟筑绿苑路,相继建造绿苑一、二、三、四、五村等住宅小区,并建18层绿苑大厦、黄渡公园,迁建中心幼儿园、黄渡中学、飞众汽车配件公司、黄渡起重厂。1974—1976年建新黄路,路两旁商店林立,闹市中心向北转移,老街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新黄路两侧为4—5层水泥钢筋混泥土楼房。曾经是黄渡区、乡、镇人民政府机构所在地。

2002年黄渡集镇图

方泰

方泰集镇为原方泰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嘉定城区8千米。

嘉庆《方泰志》记载:“方泰镇南北一里,东西如之。中街通衢大道,南通黄渡,北通外冈。东街在“昼锦坊”背后转东,谓之朱雀街。西街在清风桥北堍转西,谓之玄武街。又有庙弄在中街东,荒场弄在中街西”。清光绪《嘉定县志》记载:“方泰镇,在县城西南,以寺命名。清康熙年间,陈、严梁姓创市”。民国《嘉定县续志》记载:“方泰镇,由寺得名。清朝康熙年间陈、严两家辟镇,跨渫楼、盐铁塘成市。街道南北半里多,东西一里不到,以南北街的香花桥到昼锦坊最热闹,大小商店一百余家。每天一市,以纱布、棉花、六陈为大宗,市面不比以前”。

方泰老中街旧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至嘉定,与清军交战,方泰镇遭战火破坏。民国时期,方泰镇经历“齐卢战争”,“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民房有毁,民生凋敝。抗日战争胜利后,镇上大小商号仅五六十家。1949年5月,集镇面积100.5市亩,折合0.067平方千米。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的方泰镇

1960年,为修筑嘉(定)方(泰)公路,首次拆迁西街曹虎伯、曹干臣家民房。1965年,公共汽车通方泰镇,市河桥以北的南北街道建成。1974年起,陆续拆迁民房,市河桥以南的南北街道与市河桥以北的街道相连接,建成南北一条街;东起盐铁塘,西至花园浜的东西街道亦相继建成,与嘉(定)黄(渡)公路交贯于集镇中心。集镇面积为0.26平方千米。1980年起,集镇向东、南、北方向发展。1982年,拓宽、改建嘉黄公路方泰镇地段的路面,自方泰卫生院至宝(山)安(亭)公路的900米路面,辟为宽10.5米的三车道,其中市河桥以南的200米路面,浇灌混凝土。1987年,自花园浜往西,经翁家浜至徐家宅,修筑方中路(方泰镇至方泰中学)。方中路两旁建造商品房。全镇新建、改建街道4000米,设置路灯38盏,铺设给水管2800米,排水管6000米,新建、改建桥梁4座。1987年12月,集镇面积0.6平方千米。全镇有居民917户(农业户651户;非农业户266户),常住人口2795人(农业人口2020人;非农业人口775人)。

方泰集镇现状

方泰建乡后,方泰集镇一直是乡行政机关的所在地。1980年起,机关办公楼、教学楼、迎宾楼、医疗楼、金融楼、住宅楼、影剧院、商场等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1987年,镇区内有工业企业16家,其中乡办厂12家,村办厂4家。有商业网点113个,其中商业74个,饮食业6个,服务业33个。有集市贸易市场1处,每天一市。嘉黄公路与宝安公路交会于镇的南端,盐铁塘与蕰藻浜近在镇旁,河道宽阔,运输畅通,方泰镇旧貌换新颜。

娄塘

娄塘中大街

娄塘古镇位于嘉定区北部,南距嘉定城区6千米。现东至娄塘水厂,南至宝钱公路,西至嘉唐公路西侧原棉花收购站,北至娄陆公路1号桥。南北长1.3千米,东西宽1.2千米,面积1.56平方千米。

清嘉庆年间的《娄塘镇图》

娄塘陆路交通有嘉唐公路,环于西和北两市梢;西南市梢有娄朱公路往西通朱家桥集镇;北市梢有嘉唐、娄陆两公路,并在其交叉路口处设有汽车站,往东可至唐行集镇,往北可达横沥河水闸,再过陆渡大桥即进入江苏省太仓市陆渡集镇。

娄塘纵横交叉两条大河。贯南北流向的市级调节干河横沥河与东西流向的县级排水道娄塘镇穿镇而过,交汇于集镇东南市梢。此外,镇西市梢南北流向的野泥泾,南入娄塘河,北通黄姑塘。

民国《嘉定县续志》中娄塘集镇的位置

据《嘉定县续志》和《娄塘镇志》载,娄塘集镇原在娄塘河畔,以水为名,在唐代时属疁城乡,其时人烟稀少。至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后居民渐多,逐渐形成集市,曾因地处疁城(嘉定别名)之北,北近刘家河(即老浏河),也有人分别称为疁塘或刘塘。又因绕镇娄塘河两岸多桃树,春天沿河满目桃花,故旧时又名桃谿。至明代洪武二年(1396年)名娄塘市。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富民王士昌偕子王璇创市街,其地深广各二里,更名为娄塘镇。至清代末年,娄塘市街南北长一里半,东西长二里余。

娄塘小东街

娄塘自1912年—1949年5月,乃是民国政府和汪伪政府区、乡政权机构和警察机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娄塘也一直是区、乡、公社、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娄塘镇上现有18条街道,昔日建镇造房时房屋沿河而造,方向不正,有“娄塘街,条条歪”之谚。据说:太平天国以前,市面以东大街(今中大街)最盛。后因有李阿生杀害太平军战士,太平军追查凶手无着,遂焚烧凶手住宅,延及沿街房屋,故被人们称为“火烧大街”。今仍以此街和北大街市面最盛。

实业家印有模故居

在晚清至民国前期,娄塘镇上以印有模为代表的印氏家族在当地乃至上海都很有影响。从小随父亲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的印有模从花纱布起家,事业初步成功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纱布质量,改进棉花品种,他赴欧美考察后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娄塘镇自从明代开始,广植棉花,生产的土布、斜纹布远近闻名,但到近代,受到“洋布”的冲击,渐趋衰落。印有模从美国引进“美棉”种子,免费分发给家乡农民,并且聘请专家下乡指导。美棉的引种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产品竞争力,也为地方农业种植史上开出一片新天地,惠及四方乡邻。继花纱业获得巨大成功,印有模又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成为该馆主要股东,接替创办人夏粹芳,与蔡元培、张元济等密切合作,添置国内首批自动化印刷设备,自编自译、自印各种图书,出版了在近代教育出版界有深刻影响的教科书与学术著作,包括大型工具书《辞源》。

印有模像

印有模住宅,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续建完成,建筑面积达1140余平方米,石库门带花园,门窗式样为中西合璧,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西式锦砖地坪完整如新,雕花门窗梁栋精美可爱,门头上“咸与维新”的枋额点出了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风貌,屋顶花园花树依然,一株生长在屋顶围栏外的夹竹桃,枝繁叶茂,每年几度开花,绚丽依旧。

娄塘纪念坊历史影像和现状

1932年“一·二八”事变,3月间日军攻陷嘉定县,旋即侵占娄塘,纵火焚烧房屋,东市梢小东街十毁其九,70余家民房被焚;西市梢野泥泾亦有7户民房被烧,乡民流亡越2个月。日军撤退后,苦无居住之处,幸承新加坡、柔佛等埠侨胞组织筹振祖国难民会捐巨款,重建新屋,乡民始得复其居所。后于小东街市梢建立“娄塘纪念坊”牌坊一座以志纪念。后曾几经修葺,1985年又经油漆,至今仍傲然耸立。

娄塘篾竹弄

娄塘劳动街

娄塘是一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集镇,街道狭窄,住房陈旧。至20世纪80年代,已有新型的住房建筑建成,部分老街也进行了拓宽。如今,在新建的大陆高楼间,浓浓古镇风韵随处可见,老街故宅随处可寻。600多年建镇历史中,娄塘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积淀。2005年,以此为核心的43公顷范围被列为上海市郊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

编辑丨张渊源

审核丨吕艳红

来源:图溯上海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州桥、南翔、安亭......图说嘉定老街风韵》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发出战“疫”最强音、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平凉市疾控中心战“疫”侧记

烈火炼真金,战役看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惧无悔、夙夜在公,紧盯病例和密接,查来去、...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