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满目“书与风景”:走进穿梭于艺术与古籍间的美术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农历的小年,两周岁的上海明珠美术馆以“风景与书”的独特展览迎接新春。展览邀请了陈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徐冰,围绕“风景与书”的主题进行了呈现。
展览还呈现了一组五代、宋元、明清的古代书籍,令观众在穿梭古今的艺术与文献之旅中步入即将来到的庚子新春。漫步展厅,观书中画、游画中景、遇景中人,可谓一场融贯古今的对话,一次跨越千年的漫游。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图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美术馆第一次在布局上敞开全部空间,步入展厅,满目都是书的风景,当代版画、油画、装置、艺术家手工书、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手稿等200余件渐次展现。《柳如是别传稿》陈寅恪(撰)1960年代 澎湃新闻记者 图《折柳阳关曲谱》张充和(书)1960年代
知名美术史专家范景中是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他评价展览:“这是一次特殊的展览,它古今融贯,又古又今,又艺术又文献。学术的含量甚至潜入展览的题目当中。它是指向艺术、指向历史的。我们的文明史是书籍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我们生活的大地应该不断美丽、不断风景化的历史。”
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及策展人李丹丹女士表示:“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这场会古通今、散发着浓郁书卷气的展览,以践行开馆以来一贯秉承的试图打破艺术门类间藩篱与时空桎梏的策展理念,力图用人文与思想之光照亮最经典与最前沿的艺术创作。我们希望通过策划举办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以及展期内的一系列高水准学术讲座,引发人们对于书籍的艺术与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与当代关系等议题的重新发掘与思考。”
观自然与心灵的风景
“风景”与“书”是贯穿此次展览的显性议题,隐藏在其中或立于之外的“人”则是灵魂所在。正如踏入明珠美术馆展览序厅首先所看到的——艺术家陈丹青创作的油画作品《被书帖包围的文征明》。他用三联布面油画形式描摹王羲之书帖与文征明山水画册,画中有书,书中有景,景中有人,引用与再现层层叠叠。虽然于艺术家本人而言,在画布上描摹画册,只是单纯提出“为什么要画”这个问题。然而这种图像引用却关联起传统与当代,构建起风景与书与人的关系思考,诗意且耐人寻味。陈丹青 《被书帖包围的文征明》布面油画 2015澎湃新闻记者 图
序厅里随之展开的,是日本艺术家清川阿莎美的“我们的故事”系列手工书创作。她以一位酷爱阅读的女性艺术家视角,甄选了对自己而言最重要书籍的特定页面,其中包括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论》、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类的土地》等世界经典读物。艺术家用色彩与线条在字里行间穿针引线,通过刺绣将情节、记忆交织缠绕,使情感嫣然浮现于纸面,借通感之美唤起人们内心的故事。其敏锐而细腻的表达,令文本与图像交互转换,在书页上呈现独属于自己的心灵风景。清川阿莎美 我们的故事:《睡美人》川端康成 书 绣花线 澎湃新闻记者 图清川阿莎美 我们的故事:《人生论》列夫·托尔斯泰 书 绣花线 澎湃新闻记者 图
自然风景经由人的文字书写、图像创作,被倾注情感、映照神思,成为超越视觉经验的人之心中意象,如此转化后的心灵风景已是符号式的抽象意态。对于艺术家徐冰而言,“中国的绘画是一种符号的结果”,所以他可以用立体材料来重构传统山水画,将其从纸本水墨的传统媒介中分离,以魔术般的手法探求艺术本质。徐冰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以元代王蒙山水图册十开中之三幅为摹本,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让一块毛玻璃成为空气中光的切片,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画面存在于空影之中,“像风景的灵魂在与古人神交”。展览中,徐冰的另外两件作品《天书》《芥子园山水卷》也均为与古代传统对话、与风景和书籍相关的创作,同时展现了艺术家当代的思辨与艺术语言。徐冰《芥子园山水卷》传统木刻 纸本水墨 2010 澎湃新闻记者 图
探“书籍之为艺术”
细看展览,观众将发现,“西湖”是“风景与书”特展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无论是西湖风景,西湖闺媛和名人的文献,还是西湖畔刷印的书籍都能得见。《西湖景拓片》清代澎湃新闻记者 图展览现场,杨小京《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部分) 澎湃新闻记者 图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艺术家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的作品。他们不仅都对古籍与艺术史着迷,且都长期活跃在杭州西子湖畔,艺术创作聚焦西湖风景与人文历史传统。风景与书与人在此间交织于以“西湖”为代表的中国人文胜景,穿梭于从五代至今上下千年的悠长时空维度。其中严善錞的版画作品,与近现代刷印的西湖风景遥相对话;杨小京的绘画创作,本身便与古代书籍相关;周小英的题跋,更直接缀于书页之上。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思考讨论了“书籍之为艺术”的议题。
严善錞的丙烯作品和版画如同“湖边的花”, “绽放”于展厅的不同空间。其中较为集中展示的是他代表性的铜版画创作。他探讨铜版印刷直接和偶然的奇妙迹象,追求的效果相比蚀刻版画,更近似于珂罗版印刷能够展现的微妙。他曾写道:“这种效果与我一直迷恋的珂罗版的印刷的效果非常相似,也与我追忆中的西湖的气质非常相似,尤其是采用日本的雁皮纸印刷后,更具有一种银盐摄影的光泽,使得画面更加厚重且具有一种金属感,也更加接近我自己对西湖的气质的理解:清峻、遥深、温润、古雅。”严善錞《湖边的花#3》2013,铜版画,纸本油墨
另一位风景的描绘者杨小京则以艺术家的方式对古代书籍插图作出回应。她将关注点投向早期书册形式影响下的作画和看画方式,以古人阅读手卷、立轴的分节式眼光观看风景,把握住风景与诗书联系的分节点,将观看风景转换成阅读风景。她的小画《西湖十景》试图用诗歌般的节奏韵律,通过10幅柔美画作,传达诗意之美。另一组大幅的《西湖十景》则以水墨做明暗对照,并且采用了来自中国古籍的符号拼贴。 “我所画的西湖十景,已大量出现在古代的典籍中,因此,这些画是和古书的对话,也就是和历史的对话,是和我们的文明的对话。” 杨小京说。杨小京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2019,布面综合材料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意义非凡,尤其在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中国。在中国古代书籍史上,刻书以宋代艺术水平最高,杭州刻书又在宋代甲于天下。从展览第二部分的开篇,观众们即可进入中国书籍刊刻印刷的历史“河床”,五代、宋元、明清,直至当代,时光如流水蜿蜒,铺陈于白色展台上的历代古籍刻本按年代排序,静待后人的审阅。依中国传统阅读习惯,自右向左首先展开的是刊刻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佛经》,此经源自雷峰塔砖内藏经,卷首题记上有当时吴越王具名,是中国古代印刷品中难得的早期实物,尤为宝贵(此五代刻本展至2020年3月1日)。《雷峰塔佛经》五代 澎湃新闻记者 图
紧随其后的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结莲社集》是现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诗文集,2015年曾创下单册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并刷新单册宋版书最高拍卖纪录,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艺术家周小英所书、中国与西方美术史专家范景中所撰题跋,称其“真国之重宝也”“气压邺侯三万轴”。此孤本仅对公众展出一日,之后将代以南宋眉山七史刻本《宋书》残叶,亦是宋代书籍刊刻精品。《结莲社集》,省常(编)、周小英(题跋)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纸本水墨
此外本次展出不可错过的古籍珍品还包括: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南宋江西庐陵刻本《通鉴纲目》、南宋华亭刻本《陆士龙文集》(华亭即松江之古称,此为罕见上海地区宋刻本)、明万历大字写刻孤本《东征纪事》等,进一步拓展中国古籍的观览视野。更为难得的是,这众多古籍善本、古代书画,经由艺术家周小英的题跋书写,跨越悠悠岁月,与今人有了对话。周小英的这种创作在今天显得尤为独特,她享受着寂寞的研究与创作,探索如何让勘校和题跋成为艺术,用最活泼泼的方式延续这一古代文人传统的生命。《资治通鉴》宋代蜀刻龙爪本 澎湃新闻记者 图
在“西湖闺媛和名人的文献”部分,周小英的题跋书写关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献,例如苏东坡、钱谦益、龚自珍这样的文学大家,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人物,从北宋时期苏东坡的知音王朝云,到道光年间的闺秀诗人领袖沈善宝,更引人瞩目的,还有撰写了《湖上草》的柳如是。我们甚至发现,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大多与杭州有缘,由此把秦淮八艳的画像都请出,在西湖的背景中一一登场。这是八艳第一次共现展场,也是这次展览中最有故事可讲的内容。《柳如是遗集》,张兰思(编)、周小英(题跋)晚清,写本,纸本水墨
据悉,此次“风景与书”展览期间,明珠美术馆还邀请范景中、白谦慎、胡晓明、大卫·皮尔森(David Pearson)、杨光辉、万木春、董捷等30余位专家学者,从展览主题引发延伸、深度挖掘,带来多场公益讲座。
其中开幕首场讲座由展览学术主持范景中教授主讲,聚焦“风景与书中的故事”,由展出的多件重点作品引申,话题涉及赏景方式与画景方法的讨论、活跃在西湖畔的人物(金农、龚自珍、秦淮八艳等)、在西湖畔刊刻的书籍(《结莲社集》《东征纪事》等孤本)。其他讲座主题涵盖中国古代勘校题跋、书籍装帧的传统与独特艺术魅力;湮没于历史中的江南闺媛的文字艺术佳作、逸事传奇;东西方版画历史与技法;古墨中的文人世界、书房趣味;旅行与山水等,带领公众深入浅出地领略人文传承之精华,引发人们对于书籍的艺术与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与当代关系等议题的重新发掘与思考。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展期:2020年1月18日—2020年5月5日
地点:明珠美术馆(上海市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来自明珠美术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陶泓霖)东区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顺利推进。2019年12月27日,东区6个街道(镇)全部挂牌。为贯彻落实...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