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您留心“历史彩蛋”了吗?

济南时报 2019-11-30 14:08 大字

眼下,古装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热播中,除了高能的反转剧情,还有诸多历史彩蛋,让不少观众大呼涨知识。随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装剧开始讲究写实、考据,来回顾一下,这些年跟着影视剧鲜活起来的尘封历史。

《鹤唳华亭》里知识真不少

古装剧《鹤唳华亭》,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是一部“服饰艺术从北宋,典章制度从明代”的架空剧,剧中建筑、服饰、器物、礼仪、辞赋、规制等都带有满满的历史感。

网友“正在输入中”说,仅《鹤唳华亭》中的生僻字就多得可以凑成一首歌。比如,“张氏心怀奸宄”中的“宄”,读gui,三声,奸邪的意思;“李重夔”中的“夔”,读kui,二声;夤夜中的“夤”,读yin,二声,是凌晨3点到5点的意思等。

剧中的历史典故也不少。剧名“鹤唳华亭”即其中之一,该词出自《世说新语·尤悔》,讲的是太安二年(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陆机的故事,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让备受自己赏识的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出战,结果,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晋惠帝对战陆机,陆机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认为是陆机怀有二心,才致使大败,要将其处死。在刑场之上陆机感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墅”是陆机常与兄弟云游的地方,自此之后,鹤唳华亭便成为人们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剧中第七集,萧定权向卢尚书请教书法,后者顾左右而言他,讲起了三道家乡菜:菰菜、纯羹、鲈脍。萧定权顿时了悟,恩师已起告老还乡之意。这一典故则出自西晋文学家张季鹰的“莼鲈之思”。被普及了典故后,弹幕上一片“涨知识了”的声音。

此外,剧中还有典雅纯正的传统宫廷音乐、精湛巧妙的宋代点茶技法以及“叉手礼”这样此前影视剧中并不多见的古代传统礼仪,这都成为观众的兴趣之所在。

影视剧让传统美学重新流行

用影视剧的方式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下青年的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并不是第一次。

通过《甄嬛传》《金枝欲孽》等清宫剧,我们重新认识了“小主”这一称呼;通过《延禧攻略》,大家了解了清宫后妃们的“峨眉淡扫”“一耳戴三钳”等,同时古典淡雅的“延禧莫兰迪色”以及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火爆一时。去年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将宋代的生活美学生动地呈现在观众跟前,从街市风貌到家宴场景,从插花点茶品香的雅致到投壶打马球的乐趣,从家具瓷器到服饰妆容,都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当然,很多人还借此剧了解到宋朝主流的结婚装束——“红男绿女”。

“基于当下日常和流行文化的目光去审视、重构源自中华传统的文化元素,在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年轻一代用古今对话的姿态传播历史文化的新趋势。”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新国风”。

影视评论人张女士认为,这是一种有益尝试,但影视创作者也应该平衡好感性审美体验与严谨历史表达之间的矛盾,比如《绣春刀2》上映时,片中对崇祯皇帝颠覆式的塑造就曾引起一些明史爱好者的不满。“我觉得,对于这类影视作品,还是应该保持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古装剧始终是艺术创作,对于好奇历史的人,这些顶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真的想了解更多,不妨去翻翻史书资料。”她表示。(新时报记者石晓丹)

新闻推荐

成都客商考察团来华亭市考察对接废钢加工处理配送中心项目

11月19日,成都客商考察团来华亭市考察对接废钢(报废汽车)加工处理配送中心项目。考察团先后深入安口镇武村铺、工业...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