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怀爽楼

芜湖日报 2019-10-21 10:24 大字

旧时芜湖城内的街道多是弯弯曲曲的,而东内街却是个例外。它西高东低,站在街的西端向东望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顺着古城的地势向下而行,使得整条街道极富立体感。东内街位于芜湖城的东西向中轴线上,东连东门——宣春门,西接花街、米市街和十字街,是进出芜湖城的一条要道,因此繁华异常。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东内街又称东门大街,其中萧家巷口至旧千总署一段又称安义街。东内街从来就不缺热闹,这里一直是商贾和显贵的聚居地。

在东内街的西端,有一个罗家闸小区,小区所在位置,就是著名的怀爽楼的旧址。

说到怀爽楼,就不能不提及袁昶。光绪十八年(1892),47岁的袁昶来到芜湖,以员外郎的身份出任徽宁池太广道道台,主政皖南23个县。当时道台衙门在青弋江南岸,遗址上如今早已是高楼林立,难觅旧踪了。

袁昶在徽宁池太广道任上,干了五年多时间,一心专注吏事民事,致力于兴修水利、扶助农桑、兴教重学、访贤问孝……留下良好的业绩与政声,颇受百姓崇敬,称赞他“以实心行实政”,不失为一任好官。

袁昶倡导“富国强兵”,认为富国必须兴学。当时芜湖有一所中江书院,是皖南道所属23个县学子的求学之所。但是,中江书院设在东内街梧桐巷,场地狭小,容纳不下众多学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昶来到芜湖的第三年,亲自主持扩建中江书院,增建“经义”“治事”两斋,作为“诸生讲习之所”,礼聘品德优良、学识渊博之人担任院长,教师待遇从优,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作为办学宗旨,改革了以前书院只教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等陈腐内容,亲自确定课程,在原有的四书五经课程之外,增加设置经史、舆算和宋明理学(时称性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时称格致)等“有用之学”,使学院初具近代教育的雏形。为了兴学,他先后捐银四千两,派人去上海为中江书院购得一批有新学内容的书籍。又创建“尊经阁“,撰写《尊经阁记》一文,讲述尊经阁的筹建情况及意义。尊经阁里藏书数万卷,供学子们阅读。并亲自校订书院中所藏的树艺、种畜、边防、兵阵、医药、占候等书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还抽空会见学子,鼓励学子们刻苦学习。因此,中江书院教风严谨,学风蔚然。他即将调离芜湖时,又专门为中江书院立案存银五千两,作为常备经费,中江书院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光绪二十四年(1898),袁昶奉调入京,授三品京堂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行走”,办理外交事务。次年授光禄寺卿,转授太常寺卿(后人因此称他“袁太常”),不断加官进爵。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庚子国变中,袁昶等因“谏疏三上”,反对利用义和团攻打各国驻京使馆,触怒慈禧被残杀。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仅仅半年之后,当年十二月,光绪帝下诏平反,“诏复原官”,次年又特诏“加恩子嗣”。宣统元年(I909)被追谥“忠节”。不过,一代名臣终究冤死了。

芜湖人对袁昶一直是心怀感激之情的。芜湖百姓对袁昶怀有深厚的感情。光绪二十九年(1903),尊经阁被改名为“怀爽楼”,纪念袁昶(字爽秋)。宣统二年(1910),两江总督张之洞、安徽巡抚朱家宝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原中江书院内建立“袁太常祠”,纪念其功德在民,清廷赐祭田56.2亩,召道士住持,供百姓祭祀。因此,张之洞有诗写道:“自首青衿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这座怀爽楼的倡建者为沈思齐。据郑逸梅《逸梅杂札》记载:“壬辰(1892),思齐受知于桐庐袁爽秋,以文字道义相切劘。爽秋与徐用仪、许澄清同殉难,思齐悼念师门,于芜湖中江校舍,建怀爽楼以纪念之,并作长歌,称名德之盛,而指斥暴政灭宗之酷。”沈思齐(1865-1940),字师徐,晚号逋居士,又号逋翁,江苏华亭人,工诗文,但颇自谦抑,有《逋居士集》行世。曾于芜湖中江书院,师从于袁昶。郑逸梅有“补白大王”之称,尤精于文人掌故,能“道人所不能道”。郑逸梅是通过高吹万知道沈思齐的。高吹万与沈思齐同为华亭人,有同邑之谊,多有诗文唱和,互引为知己。袁昶在北京被难之后,其遗孀和子女抚柩到松江府,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离京,到光绪二十七年二月才到达松江,费时七个月。当时沈思齐和高吹万也在松江,眼见孤儿寡母的惨相,不由感慨万端。为追念恩师,沈思齐多方筹划,终于在芜湖中江书院建起一座怀爽楼。怀爽楼后成为东内街小学的教学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怀爽楼被拆,在原址上建起了罗家闸小区。

刘传汉

新闻推荐

平凉市水务局“四项措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推进水利脱贫攻坚——市水务局“四项措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华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