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上海故事 新修《上海通史》发布阶段性成果

澎湃新闻 2019-09-26 09:41 大字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上海学者编撰出版了中国城市史上第一部大型单体城市通史——15卷《上海通史》。该书出版后获得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曾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图书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上海通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于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领衔的《上海通史(新修)》项目自2013年正式启动。新修《上海通史》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全书总计约1200万字,3000幅图。历时6年,新修《上海通史》于今年9月出版第一批成果。9月25日,《上海通史(新修)》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上海通史(新修)》项目是市政府重点文化工程,汇集全市学术界骨干力量参与编纂。9月25日,《上海通史(新修)》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摄

新修《上海通史》是一部怎样的书

熊月之介绍,《上海通史(新修)》从地下考古发现的崧泽文化开始,下至2010年。体例以中国传统通史体例为主,即以通纪、传记、图表三部分组成。

在内容上,全书分为导论、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人物篇和图表篇六个部分,范围覆盖今上海行政区的所有部分,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军事等方面。

其中第1卷为总论。古代部分设4卷:第2卷从地下考古到唐代设华亭县,第3卷从华亭建县至上海建县(公元751-1291年),第4卷从上海建县至明代(1292-1643年),第5卷是清代前中期(1644-1843年)。相比1999年版《上海通史》只有一卷古代部分,新修版的古代部分要详实得多。

近代部分设7卷,分别为晚清前期、晚清中期、晚清后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孤岛与沦陷时期、国民党统治恢复与结束时期;当代部分设4卷,分别为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相较旧版,新修版有关1949年以后的上海史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大大增多。

此外,人物部分设8卷,图表部分设6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修《上海通史》的编写队伍力量强大,他们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均为各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

比如主要写考古内容的“史前时期至华亭建县以前”,由现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国家考古领队陈杰主编;晚清部分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复旦大学教授朱荫贵与戴鞍钢主编;“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的部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金大陆、复旦大学教授金光耀主编;人物部分的外侨传记则请复旦大学教授王维江主编。

新资料如何填补上海研究的重要空白

熊月之提及,新修版《上海通史》的一大亮点是使用了许多新资料。比如“华亭建县之前”是以往上海史研究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文献资料。这次重修,作者采用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作为主要材料来源,辅以文献资料的考证,从而增加了上海古代史研究的广度和丰度,也为探寻上海历史文脉提供了另一种新型的、有学术底蕴的方式。

再比如,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于2013年对外开放。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遗址。对探讨研究吴淞江的历史变迁、上海乃至中国水利史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青龙镇考古发掘中, 发现了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相关卷中,新修版《上海通史》都吸收了这些最新的资料。

“资料方面还有一项重要的补充,是对于外文资料的发掘与使用。”熊月之说,目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会议记录大部分已翻译出来,这对新版《上海通史》加强租界和外侨部分的内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有一批当时在上海生活工作的西方人士写的英文原版书籍也陆续被发现,更为鲜活,是了解开埠早期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及西方人的中国观的珍贵文献。

比如《上海故事》(The Story of Shanghai)是目前所见最早一部英文上海史著作,1889年由字林西报馆出版,作者麦克莱伦(J.W. Maclellan)曾担任上海《字林西报》主笔。该书对上海开埠之经过、初创时期的上海租界,特别是对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攻打上海时上海租界的情况有相当详细的记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克莱伦在写作该书时,查阅了上海租界早期的档案和英国的外交档案等文献,内容翔实可靠。外文资料的发掘与使用,这在开埠以后的各卷中,表现尤其突出。”熊月之总结:“在资料处理方面,新修版通史强调三个结合。在古代部分,地上资料与地下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相结合。在近当代部分,中文资料与外文资料相结合,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相结合。”

新修《上海通史》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全书总计约1200万字,3000幅图。历时6年,新修《上海通史》于今年9月出版第一批成果,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为上海今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有了新资料,书中的新观点、新视野也就多了。熊月之表示,新修版《上海通史》对于许多问题的描述、看法与以前有所不同,有所进步。

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主编的晚清早期卷,利用丰富的外文资料,对以往一些历史进行了考订。周育民论证豫园绮藻堂是英军在上海的陆军司令部,而湖心亭只是英军团军官驻地;最早的英国领事馆设于姚家弄。他也澄清了上海最早的外资船坞的投资人变化过程,对于开埠初期上海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徐渭仁等,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新修版《上海通史》也十分重视对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研究。熊月之认为,这三方面的研究以往已经做了很多。但如果将这三方面的文化进行有机的整体研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点则非常有价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认为,新修《上海通史》是上海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发展历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

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感慨,从上海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从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自由港,逐步转变为计划经济的上海,在新中国最开始的三十年时间极大的发挥了“上海支援全国”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上海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转为“前卫”,从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很遗憾,此前这两个时间段的上海历史,并没有被历史学家好好总结和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修版《上海通史》从7000年前石器时代文化开始讲起,以1843年开埠、1949年解放、1978年改革开放为主要时间节点,全面深入总结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经验和教训,将是对上海史研究以及上海城市研究非常重要的补充,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提炼上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而为上海今后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截至目前,新修《上海通史》已经出版了史前时期至晚清后期的7卷、人物传1卷,有1卷人物传正在印制中,另有7卷正处于编辑审读流程。后续各卷预计将在2020年底前全部出版。

新闻推荐

国家生态环境部在华亭市开展煤炭资源开发环评管理现场调研

9月3日,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司副处长唐亚平带领调研组,在华亭市开展煤炭资源开发环评管理现场调研。...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