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上海城市近代化形态在中国绝无仅有

澎湃新闻 2018-10-01 07:37 大字

1843年,英、美、法诸国在上海县城北面设立租界,这相当于在原有城镇之外又建了一个新城。“城外之城所呈现的就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态,这个形态在中国过去的任何地方从未有过,现代的城就在这里出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说道。周振鹤教授

自1999年主编出版了《上海历史地图集》后,周振鹤一直致力于上海城市近代化进程的研究,希望借助道契(地契)等新出资料,做一本新编上海历史地图集,重绘上海的街巷里弄。

在此过程中,他也写了大量学术内外的思考,在近日由东方出版社结集出版为《行不由径》《中人白话》《藏书不乐》三本随笔集。

9月22日,周振鹤携新书做客上海建投书店JIC讲堂,以“城外城”为核心母题,与读者分享了二十年上海历史地理研究的新得,讲述上海城是如何建起来的。周教授新书《行不由径》周教授新书《中人白话》周教授新书《藏书不乐》上海从来不是小渔村

文献中最早关于“上海”的记录出现在1023年,《宋会要》记载了北宋政府在嘉兴设置了包括青龙务、华亭务和上海务等在内的17个盐酒专卖机构。“从中我们得知,在北宋天圣元年时,就有上海这个聚落存在了,所以可以在这里收税,这是关于上海最早的记录。”周振鹤说。

在靖康之难后中国发生第三次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浪潮,过去江南人比较少,经过三次大移民,江南人口多了起来。至南宋末年,上海这个地方人多到要设镇了,这标志着上海城市初步形成。

建镇以后,上海迅速聚拢起人气,商业繁荣使得它成为华亭县东北方的一个大镇。所以1290年,松江府知府认为华亭县人口很多,有必须要分设一个新县,次年元朝政府批准上海这个地方设县,到1292年上海县就正式从华亭划出来了。嘉庆《上海县志》所载上海县城图

到嘉庆年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优点,航运很发达,所以当时有“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地大物博谈不上,但是作为海运和江运重要港口,上海的确很重要。”周振鹤说道。

“过去西洋人来到上海转一圈,回去写书,把上海的过去称作小渔村,来彰显他们到上海来引起上海的变化,其实也不然,上海从来不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不是大都会,但是可以说是一个东南壮县,就是比较大的县。”

鸦片战争前的上海成为沿海沿江航运重要的枢纽,洋货及闽广货物都在上海转运,小东门外就是大码头。乾隆时设立海关,远近货物都是由吴淞口进来。

这也使得上海成为了西方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英国人是有准备的,在那之前他们就到上海来看过,到吴淞口观察,计算七天内到吴淞口这里有多少船,但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算计我们。”

尽管上海的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内向型经济。“上海航运业在清代很繁荣,但主要还是担负国内贸易重任,国外贸易非常少。同时上海行政地位始终是普通的县,鸦片战争开放五口通商,地位最低的是厦门,因为它连一个县都不是,再比厦门稍微好一点的就是上海,地位也不高,宁波是一个府,福州是一个省城,广州也是一个省城。”

在周振鹤看来,从上海务、上海镇到上海县,整个上海走过一条和中国其他县城发展道路相同的经历,一个普通的县城,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就是慢慢发展。

开埠使上海突变为中国最特殊的城市

那么,上海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县城发展为日本人笔下的“魔都”、今日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呢?周振鹤把这个变化成为突变。

“在100多年前,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开埠,虽然从行政体制上看上海一直到清末始终是松江府属下的县,到清朝灭亡时上海还是县,始终没有提升,但是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城外有城。1843年英、美、法诸国在上海县城北面设立租界,形成了城外之城。1855年上海英租界地图

“城外城所呈现的就是全新近代化城市的形态,这个形态在中国过去的任何地方从未有过。一部部租界史册把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所以大家看上海城市的发展,就看《上海公共租界史》《上海法租界史》。”

上海在城外新建近代化城市比较特别,不仅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特别。“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改造和近代化都是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巴黎城就是在1850年以后改造的。”

“在传统城市中很难出现“城外城”现象,它们的城市近代化不是一个新城的兴起,而是旧城的改造,而且这种改造无论如何总要显示出旧城区的底蕴。”周振鹤看到,上海与广州甚至香港是那么的不同,“在广州我看到的是几乎未被触动过的中世纪的中国,在香港是被中国化渗透的英国殖民地,而在上海,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在中国人自己土地上建立的欧化的贸易和工业城市。”1930年代的上海地图

城市繁华地带的转移

租界建立后,上海县城的内部和近郊也进行了改造,也脱离了旧时的模样。这种上海城市形态的转型,一方面城市的繁华地带由上海县老城乡以及城外的东南,转为城市的北郊和西郊。另外一方面城市的生活方式由纯粹的中式,转向中西合璧,以至某些方面完全西化。

根据文献的描述,1844年小小的英租界还只是刚刚在土地上搭建起来的几幢小楼,5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有笔直的马路、哥特式房屋、宏伟的滨河商行的现代国际市镇。

从2003年开始,周振鹤利用地契等资料开始复原开埠后外滩面貌,在梳理上海城市化过程的同时,他还考证出我们现在所说“外滩源”的确切位置。在他看来,外滩本来无“源”,“外滩源”实际上是现代的命名。“硬要说外滩有“源”的话,当年清政府批准的一号租地宝顺洋行才是外滩的真正起源。”外滩发展起来后,上海城市化的进程开始扩至南京路,随后是九江路以北再九江路以南。

英租界经过不断扩张,成为上海繁华转移的第一个区域,这里兴起不是中国的房子而是西式楼房,街道很平整,街道上有林荫道、有路灯。“这只是静止的一面,动态的一面是西洋人在散步,没有事情就压马路,相当于现在中国人的散步。他们还跑马,在黄浦江上划艇,没事出一身汗。所以西洋式生活方式的引进和西洋建城是一体的。”上海新建的这个欧洲式的城市范围有多大?周振鹤指出,1845年英租界设立时面积是830亩,东至黄浦江,南至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界未定,一年后为1080亩,1848年11月扩展到西藏中路,面积2080亩。同年美租界设立,到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经过两次扩张到1899年,面积达到33503亩,1849年法租界成立,经三次扩张后至1914年面积达到15150亩,两者合起来就是48653亩。

这是原来传统上海县繁华地区的八倍那么大,换句话说,上海繁华地区从1840年代发生了转移,新繁华地带面积远远超过传统地带的规模,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新型繁华地域。

新闻推荐

华亭县政协召开迎“双节”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

9月21日,华亭县政协召开迎“双节”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邀请全县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和部分政协退休干部代表,欢聚一堂,共...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