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生:“头雁”领着奔富路

甘肃农民报 2022-03-01 01:14 大字

张强生给牛添草料

张强生的黄寨塬杂粮加工厂

杂粮加工厂生产的小米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梁蕊 田金栋

初春时节,走进崇信县黄寨镇张强生的黄寨塬杂粮加工厂,张强生带领工人正在娴熟地操作机器,杂粮加工生产线有序运作。

今年43岁的张强生是崇信县黄寨镇白新庄村人。小时候家里贫苦,长期外出务工的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与灵活的头脑,让生活慢慢好转起来。

“乡亲们常年在土里刨食,累垮了身体,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2004年,张强生回家过年时看到家乡当时依然贫困,心里很不是滋味。

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村上要实施新农村建设,修建一大批小康住宅,到时候可能需要大量的建筑工匠。在得到村支书的肯定后,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当年过完年,张强生便拿出了在外务工的全部积蓄,带着村上40多个有建筑技术的村民,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施工队伍一天天壮大了起来,大伙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初次创业成功,张强生的信心更足了,眼光也更长远了。

2009年,崇信县不断加大对红牛养殖政策扶持力度,牛肉市场价格也较稳定,张强生又萌发了养牛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学习,张强生掌握了养牛技术。当年5月,他建起了1座20间300平方米的双面养畜暖棚,购回育肥架子牛30多头,开启了自己的养殖之路。

“刚开始养牛那会,整天待在牛棚,喂草、配料、清理牛粪,每样都亲自上手,生怕有一点闪失。”张强生感慨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时间,牛棚就出栏育肥肉牛20多头,挣了3万多元。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后,张强生与6名党员群众注册成立了强盛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养牛队伍中,村内养殖专业户已达30余户,户均收益3万余元,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张强生又将目光瞄准了杂粮种植加工销售行业。

2017年11月,张强生积极争取县上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注册成立了崇信县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在家门口开办了黄寨塬小杂粮加工厂,购置生产加工设备12台套,建成荞面生产线、小米生产线、杂粮加工包装线。

“我们厂生产的小杂粮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每天能加工荞面5吨、小米5吨、杂粮1000多公斤,很受顾客青睐。”张强生说,“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绿色、健康、营养,小杂粮让人吃得放心,顾客也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还有很多人通过淘宝网店购买小杂粮。”

从小杂粮入手,张强生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富起来的他,没有忘了乡亲们。

他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办了小杂粮种植基地,流转本村土地300多亩,和村上80多户群众签订了订单式种植协议,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胡麻、荞麦、谷子、黄豆、苦荞等杂粮,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1.2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我在小杂粮加工厂务工,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到了秋季自家种植的荞麦、谷子收获以后,还能卖到加工厂,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村民张伟伟乐呵呵地说。目前,张强生已经带动150多户像张伟伟这样的农户种植小杂粮,解决本村及附近村庄剩余劳动力30多人。

随着人才战略的大力实施,在崇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像张强生这样的“领头雁”,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奔向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惠民生暖人心 崇信县总春送岗位促振兴

本报讯2月8日下午,崇信县总工会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家单位在县客运公司汽车站开展了2022年崇信县“春风送岗位...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