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宜居家园生态美丽崇信 崇信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纪实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辖6乡镇1个工业集中区79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8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35万人。崇信是一座文化之城、绿色之城、养生之城、诚信之城、创新之城。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泉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等旅游景点,有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多处,闻名遐迩的华夏古槐王、奇特罕见的三异柏等古树名木,吸引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泾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关山支脉-唐帽山、老爷山屹立于县境西端,为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绿色屏障,青山、碧水铸就了崇信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从2013年起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经过多年努力34项创建指标全面达标,2020年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命名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公告》,崇信县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崇信县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立县”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构建起生态有机的农业体系、休闲养生的旅游业体系、安全环保的工业体系、集约高效的服务业体系,环保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琴瑟和鸣”。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精神文明县”等荣誉称号。
生态立县描绘绿色画卷
碧绿的山,清澈的水,蔚蓝的天。城市,高楼鳞次栉比,路面宽阔整洁;农村,青山环绕村庄,绿树掩映农户。如今的崇信,“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已不再是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崇信县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创新法治美丽幸福新崇信的总体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思路决定出路。2013年5月,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3月,提档升级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制了《崇信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研究出台了《崇信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崇信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办法等文件,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列入乡镇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全县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创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实现了效应最大化。
崇信县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崇信县龙泽湖水利风景区、重点流域河道水污染治理、汭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一批生态恢复治理项目。近三年,汭河、黑河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五期防护林、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和油用牡丹栽植等生态工程,整山头推进、整流域治理,建成重点林业生态工程8万亩,建成绿色通道25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20.3平方公里,梯田改造31万亩,新建人工湿地135万平方米、景观水域面积75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02%,林草覆盖率达到59.88%,崇信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红尾水鸲等水生鸟类的美丽家园。
生态产业催生绿色财富
崇信县坚持以“绿”为底色,聚焦绿色崛起,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财富转换渠道,全力做活“生态+”文章。
“生态+农业”促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苹果、蔬菜、肉牛养殖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个、种植果树经济林7.22万亩,蔬菜5.6万亩,优质饲草3.5万亩。建成红牛种群扩繁基地1个,肉牛养殖小区41个、窑洞养牛示范带5个、新增崇信红牛1万头。连续举办了三届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农产品展销会,崇信苹果、崇信红牛、崇信牛肉、崇信芹菜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认证,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到72%。崇信苹果、崇信红牛、崇信芹菜等特色农产品逐渐成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新宠跻身市场,“生态产业化”理念流淌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中。
“生态+工业”促经济转型。崇信县紧跟国家战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12户。大力推广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督促各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实施中电建崇信电厂脱硫除尘、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新窑、新柏煤矿井下废水处理站扩容,新周、周寨等煤炭开采企业井下废水处理站建设等污染治理工程,8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2户企业通过环保“一考双评”。加快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清洁取暖改造等清洁能源工程,天然气入户5015户,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以上。
“生态+城镇建设”促人居环境改善。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路、水、电人居环境改善项目109项,实施老旧住宅楼改造1119户,铺油城区道路8万平方米,新建供气、供热供水、排污管网86.4公里,新增城区绿化1.2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建成旅游厕所10座、乡村公厕61座,安装太阳能路灯310盏,农村卫生改厕4140户,新建积分兑换超市16个,建成清洁村庄39个、美丽庭院2000户。命名省市级美丽乡村24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7个、“四绿”创建单位24个。
“生态+文化旅游”促旅游兴旺。近年来,崇信县先后建成了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文化三馆、保至善烈士纪念馆、龙泉寺游客服务中心、汭河景观带改造提升、华夏古槐王保护性开发等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梁坡、西刘、大麦沟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鼓励和扶持崇信根雕、民歌、弦子腔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成功举办了五届“山水龙泉·养生崇信”生态文化旅游节、汭龙风情文化旅游高峰论坛等大型文旅节庆活动。华夏古槐王作为平凉城市名片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栏目,2019《古道崇信》《生财有道-书记说文旅(崇信篇)》《秋收特产-甘肃崇信》登上央视舞台,全县游客接待量189.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和22.4%。
铁腕治污铸造生态之城
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粮食、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崇信县始终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推进,全面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着力铸造天蓝、地绿、水清美丽生态之城。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联防联控和网格化管理措施,关停淘汰和达标治理燃煤锅炉99台、清理取缔散煤经销点43户,农村清洁能源改造(两改一补)3509户。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措施落实率达到100%,县城主要街区湿法作业和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餐饮服务单位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淘汰注销黄标车、老旧机动车辆739辆。近三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均达到92%以上;2019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7ug/m3,较2018年下降4u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3ug/m3,较2018年下降4ug/m3。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汭河、黑河控源减污措施,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6处,依法取缔非法采砂采石企业34户,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3个。加快建设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南线、北线排污管网38.46公里,县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6.3%以上。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运行,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重新划定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并取得了省、市批复,完成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城乡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了地下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量实现了负增长。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0个,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全面建成,新建废旧农膜回收点8个,尾菜沤肥处理点5个。全面推广集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果蔬种植于一体的清洁养殖模式,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1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5%。
铁腕治污,绝不手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对群众反映强烈、媒体关注度高的环境信访投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整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破坏生态、非法排放污染环境的行为。
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崇信县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开篇破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如今的崇信,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生态、绿色、环保已成为崇信鲜明的底色和特色。放眼未来,一个城乡环境优美,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最美黄土高原乡村大公园优美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毛婧雯)10月24日晚,崇信县风翥山脚下的锦屏镇梁坡村里,古色古香的夜市街上人潮涌动,各种小吃摊...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