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甘肃日报 2020-04-19 04:18 大字

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通过引进“绿源美”家庭农场,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侯小宝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进入4月,崇信春意盎然。记者跟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从崇信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历经1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地处关山西麓的新窑镇西刘村。这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好一副美丽田园的景象。

从省列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西刘村实现了华丽变身。“我们村过去就是个穷窝窝,脏乱差,村里人都不愿意待。现在面貌一新,吸引了周边很多人来旅游,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你说变化大不大?”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荣介绍说。

位于新窑镇最偏远的西刘村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然村里土地充足,人均有9.5亩的耕地,但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大面积土地被闲置,成为荒地、荒沟。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9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8.07%。

虽说底子差,可西刘村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夏季气候凉爽。一次偶然的机会,崇信县锦屏镇客商薛德科发现了西刘村的优势,2016年成立了“绿源美”家庭农场,在村里发展起林下养鸡。

从那时起,西刘村贫困户姚红梅便开始在家门口的农场务工。“打零工一天有80元的工资,还可以顾上家,当时我已经很满足了。”姚红梅说。

能不能让这片土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西刘村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改造、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发生极大改变。村里决定依托“绿源美”家庭农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于是,在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西刘村在曾经的荒地上建成了戏曲茶社、休闲蒙古包、休憩亭、鱼塘等基础设施,打造出一个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园。

成功的转型,为当地贫困群众拓宽了致富的道路。“绿源美”家庭农场吸纳村民和村集体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方式带动7户34名群众分红受益,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此外,每年还吸纳当地劳动力100余人次,年带动农户增收40余万元。

养殖地变身休闲观光园,姚红梅也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去年,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了烹饪技能,现在我当上了家庭农场的大厨,一个月有2800元的工资呢。”

“从去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到目前,我们接待省市内及周边游客1万多人,创收55万元。今年,我们打算打造农家小院、啤酒广场、篝火晚会等项目,进一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绿源美”家庭农场负责人薛德科说。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西刘村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几年来累计稳定脱贫99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5%,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3万元,实现了由“贫困村”向“致富村”的转变。

新闻推荐

张拴会调研崇信县口罩生产企业试生产情况

4月9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张拴会带领政府办、工信商务局主要负责人,对甘肃鑫百川有限责任公司口罩生产企业进行了...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