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打造平凉红牛产业核心区
“我们探索出托管代养、产业联盟、合作入股、寄养代繁等多种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没钱养牛和不会养牛问题,红牛品种杂乱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崇信县红牛公司总经理文忠虎告诉记者,这位80后的年轻人,从机关大院“转身”,变为企业负责人,带领他的团队,管理着红牛公司在全县的6个饲养基地,目前牛存栏已达1500头,其中有基础母牛1200头,累计向入股贫困户分红221.57万元。
而据崇信县畜牧局局长秦好书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全县牛存栏6.87万头,出栏5.2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亿元,农民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收入一千多元。
就在不经意间,崇信红牛数量和规模走在了全市前列,崇信红牛的品牌愈加闪亮。
作为平凉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平凉红牛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平凉市推动传统养牛业向现代化转型,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使平凉红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思想“破冰”,观念一变天地宽。崇信县依托全县红牛养殖的传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确立牛产业在产业振兴中的核心地位,把牛产业作为农户致富、全面小康的“首位产业”,充分发挥崇信红牛产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养殖规模,全力打造崇信红牛品牌,初步形成了“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春暖花开时,记者来到崇信红牛种群扩繁示范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的厂区,圈舍里的红牛个个毛色微红,体形健硕。与现在红牛满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曾经只见牛棚不见牛。
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正是崇信县结合“三变”改革,探索形成的“国有龙头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红牛产业发展模式!
2017年10月,崇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以行政推动、市场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相结合,明确了红牛产业的主攻方向。县里大手笔组建了国有独资企业——崇信县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发展壮大崇信红牛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国有红牛公司的组建成立,一子下活了满盘棋。红牛公司真正起到了产业龙头作用:养殖基地遍布全县的木林、黄寨、黄花、柏树、新窑等乡镇,通过寄送代繁、托管饲养、股份合作、订单养殖等方式,建立起与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了从农户到市场、从县到村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脱贫。
“家里养了4头牛,还种了十多亩饲草,政府不但给我们发了养牛补助,而且每亩饲草还补助150元。”黄花乡高年村贫困户马映民告诉记者,他还在县红牛公司寄养2头红牛,年底分红3000元。“政府这么大力度的支持,我对发展养牛很有信心。”
据了解,崇信县为有养殖意愿而无养殖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配“扶贫牛”,由崇信红牛公司托管代养,年底集中分红,每头牛可获得保底利润1500元。
国有公司带动,全县的分散养殖场、合作社和养殖户作为全县牛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12月底,2018年崇信红牛(北部赛区)赛牛大会在黄寨镇举行。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站台,为全县优秀养牛大户披红花颁大奖。而像这样的表彰激励,崇信县已坚持了好几年。
不仅如此,崇信县致力于建设高档肉牛核心区的举措不断。去年3月,崇信县成立红牛协会,以此提高红牛产业质量效益、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同时,作为地方龙头企业,伊顺祥牛业公司注资3000万元,采取“投牛还牛、订单生产”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养殖红牛增收脱贫。总经理赵立平表示,公司将瞄准市场、紧盯销路,不断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在创建崇信红牛品牌、开拓高档牛肉市场、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记者在崇信县锦屏镇野雀村看到,村民李保处承包了上百亩的荒山,利用过去人们居住过的废弃窑洞养牛,极大地节省了养牛的前期基础设施投资。“草场大,牛棚几乎就没有投入,所以牛的数量发展就很快。”李保处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养殖场牛存栏50头、羊150只。
崇信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打造平凉红牛产业核心区工作中,县上在大力推进崇信红牛公司“托管代养”、伊顺祥牛业公司“寄养代繁”的同时,不断加大分户养殖、基础母牛保护、养殖小区补栏和服务保障力度,全力扩大养殖规模,推进牛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让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效益共享,切实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全力推动崇信红牛产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3月25日,市政府副市长宋全科带队对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扶贫工作进行调研。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张拴会,副县长...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