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老板离开“灶头”再扛“锄头”
□本报记者 晏洁 程礼攀
12月21日,盐边县永兴镇新胜村天气寒冷,花甲之年的陈泽林心里却暖意融融。“今年豌豆行情好,最高的时候一斤能卖到二块六,这几天都稳在一块八九。”一大早,他和家人便在地里忙着采摘豌豆。
10年前,陈泽林不愿意种地。
“以前,土地零碎分散,没有像样的沟渠、田坎,泥巴路凹凸不平,耕种、灌溉、运输都非常不方便。”陈泽林说,以前种地辛苦还挣不到钱,一年四季冬春种小麦、夏秋种水稻,收获时需要20多个人肩挑背扛忙上至少一整天。由于耕地条件不好,经济效益比较低,10年前陈泽林把家里的4.8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带着家人到毗邻的渔门镇开起了餐馆。
今年6月,陈泽林放下锅勺,重新扛起了锄头。
“现在政府帮我们把土地改良平整了,修建了下田作业通道,旱能浇、涝能排,耕、播、收实现了机械化,省劳省时省钱,这‘饭碗’总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了。”陈泽林说,他非常乐意从一个围着“灶头”转的餐馆老板回归到农民身份。
站在陈泽林家的地里放眼看去,一块块长100余米、宽10米左右的农田一马平川,呈阶梯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和河谷。田边是流水潺潺的三面光沟渠和宽敞平整的硬化机耕道。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留住农民的关键。
“攀枝花河谷地区大部分耕地土壤质地为砂土或壤土,粘性小,水泡松散、遇晒皴裂。”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专家庞德政介绍,传统的生态田埂(土埂)不能满足攀枝花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必须通过田型调整,实施浆砌石田埂,减少田埂坡度,这样才能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减少水土流失。但由于攀枝花市地形地貌特点,耕地坡度大,田埂高差大,一般在1.5米左右,最高达到4米。因此,建设难度和成本非常高。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1亩成本在1000元左右,攀枝花市则达到7000元至1.2万元。
永兴镇的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达2500余万元。“高投入”是值得的。当地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完成田型调整,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轮作模式,农民在一块土地上,能“种”出更多财富。
陈泽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土地一年可以轮作3季,2月到5月种西瓜,6月到9月种水稻或玉米,10月到次年1月种植豌豆、莴笋等蔬菜,算下来每亩地收益在1.5万元左右,而过去流转1亩土地只有1600元的收入。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作业,不仅省时省力,更能增产增收。陈泽林说,以前一亩地能种800株西瓜苗,现在田块平整,再加上采用滴灌等技术,一亩地能种约1000株西瓜苗。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攀枝花市按照“缺啥补啥”原则,采取“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打造”的方式,完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累计投资5.85亿余元,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9.4万亩,覆盖19个乡(镇)59个村。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过去的“望天田”变成了“万元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早春蔬菜亩均产量达4287公斤,亩均增产1317公斤,亩均产值21435元,亩均增收6000元;大春水稻亩均产量850公斤,亩均增产150公斤,亩均产值2125元,亩均增收375元。
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更绿色低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工斯慈伟介绍,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年节约水量1112.67万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座中型水库,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1%左右,亩均用电量节省29%左右。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据初步统计,近3年来,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共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7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12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波)12月16日,记者从盐边县获悉,日前,由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国家气候标志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评估报告评审会...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