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鼓”口袋,又能“稳”口袋

攀枝花日报 2021-03-18 04:12 大字

农户展示自己种植的魔芋。

□本报记者 吴晓龙 文/图

“去年,市农科院的团队来村里指导,种的魔芋亩产达2000余公斤,亩产值1.8万元左右。种魔芋已经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好路子。”近日,提起村里的产业发展,盐边县国胜乡大花地村村民组长侯文朝一脸笑容。

大花地村地处大山深处,海拔2000余米,地理位置偏僻,再加上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产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在当地多部门的帮扶下,村里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逐渐发展起以青花椒、魔芋、桑蚕为主导的种植养殖业。

一开始,大花地村的村民们自发在树下种魔芋,但因缺乏种植技能,产量总是“差点意思”。2020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把技术带进村,手把手教村民松土、施肥、管护……目前,大花地村已有110户村民种植魔芋,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

据了解,2016年以来,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滕志等61名专家与全市其他单位9名专家一起,共70名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攀枝花边远山区的70个村,进行一对一的产业科技扶贫,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力量。

攀枝花市有167万余亩核桃、芒果、板栗等林果产业,还有748万余亩森林,发展林下种养产业的潜力巨大。不仅可以解决农民林果产业单一的问题,更能提升林果产业生态质量和收益,滕志和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发现:“林果—魔芋”是最佳搭配。

2020年,在市扶贫开发局的项目资金支持下,滕志及其团队全面启动“魔芋产业链”项目,在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的13个乡(镇)选择了209户农户作为示范户,利用3000余亩林下土地,开展种植魔芋科技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示范户在核桃、板栗、桃等树下种植魔芋,每亩实现收入4000~18000元。当年,仁和区啊喇乡官房村村民刘云春在自家种植的板栗树下套种魔芋,亩产量达2000多公斤,他家这一年的收入比2019年翻了一番还多。

眼下,攀枝花的魔芋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魔芋种子资源圃、魔芋引种观察基地已初步建成,还引进了花魔芋、白魔芋和珠芽魔芋三个品系。“把魔芋产业发展成为优选产业,让村民们持续增收。”滕志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科技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农民钱包“鼓起来”,更要让农民把科技这把长久致富的“钥匙”牢牢抓在手中。

新闻推荐

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送给电力人

杨顺珍老人向国胜供电服务站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本报讯(陈远会记者徐杨文/图)“谢谢你们给我家接通了电,让我们的日...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