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化雨润民生 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大湾村通水小记

攀枝花日报 2020-01-21 06:18 大字

□本报记者 晏洁 李杰

近日,记者来到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村民马补散家,只见马补散拧开水龙头,指着一股股白花花的清水说道:“你看看这自来水,又干净又甜,水量又大。”6年前,对于韭菜坪村和大湾村两个村的村民们来说,能用上自来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马补散记得,在村内通上自来水那天,村内大多数村民相约聚餐、打歌,共同庆祝村里架通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自来水上山进农家,村内人民乐开花”等对联,曾在许多村民家门口挂了很长时间。

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大湾村属于高寒地区,区域内降水稀少,加上无大的河流、湖泊,村民们取水困难,缺水曾经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过去,马补散都是用马到离家很远的小水沟驮水,一来一去要花近两个小时。一年里,为了吃上水,傍晚去、天黑回,天天都要在马补散家“上演”。有时候,如果马被家里人牵出去了,就需要他去背水,花费的时间更长不说,而且经常累得腰酸背痛。

村内也有村民采取用马一次驮回大量水,然后储存在自家的窖中的方式,这种水村民们称为“窖水”。但窖水中的细菌、微生物、杂质等严重超标,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饮用后胃胀、胃痛、腹泻等问题层出不穷。

取水困难,村民们只能把一份水当成几份用。“农忙时节,做完一天的农活回家,想洗个现成的热水澡都不行,有时候为了第二天早上有水用,即使一身汗味,也没办法洗澡。”马补散回忆道。但就是这样节约用水,驮回的水也仅仅能满足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和庄稼灌溉用水完全得不到解决。“牲畜用水量极大,不仅要给牲畜饮用,还要冲洗圈棚,保证卫生,庄稼种植时用水量也不小,村民们自己吃都不够,水那么‘金贵’,哪还有水给牲畜、庄稼?”马补散说。

由于缺水,韭菜坪村、大湾村两个村的农业种植只能靠天吃饭,凭天时少量的种植土豆、荞麦等作物,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家家户户虽然都养着马,但也仅仅用作驮运工具,两个村都只有传统产业,产业发展不具规模,生产效率不高,村民们致富增收困难。

2014年,为了解决韭菜坪村、大湾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决定对两个村实施引水入户项目,解决该区域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用水难问题,助力该区域群众脱贫致富。因为两个村靠近盐源县,该项目从盐源县引入自来水,并且在韭菜坪村和大湾村各修了四个蓄水池,铺设大量饮水管道,实现了两个村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

通水后,韭菜坪村、大湾村两个村421户,2310人喝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这些人家的牲畜饮水也得到了解决,同时还有效解决了村民们1万余亩耕地的生产用水问题。通自来水了,村民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村民们也对发展产业有了信心,不少村民都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原来种土豆需要等雨季,现在不用再等待了,有水了,种植规模也能够扩大,一年收获的土豆多得吃不完,我们都拿出去卖钱,家庭收入增加不少。”马补散说道。现在,不仅仅是土豆,还有荞麦和燕麦都成为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两个村种植业搞得红红火火,养殖业也有了规模,村民们依托天然的草场,养上了红骨羊,致富又有了新途径。“两个村地广人稀,村内有着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具有养殖红骨羊的天然优势,但曾经两个村苦于缺水,村民们即使想要大规模搞养殖业,也有心无力。”格萨拉乡副乡长毛正友说。

依托产业,村民们钱包鼓起来,生活也好起来。通水后,村民们家里变干净,马棚也没有以前难闻的臭味,而且不少村民家里也装上了太阳能,洗热水澡也方便了,人也变得干净、精神了。解决了缺水问题,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新变化,好习惯也在一天天养成。

毛正友坦言:水是制约两个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曾经,群众用水一直是让他最头疼的事。“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让我们做成了几代人想做又做不成的事!”毛正友高兴地说,两个村难就难在水上,用水问题解决了,产业起来了,村民们基本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正朝着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大踏步迈进。

新闻推荐

“烟豆轮作”有机循环 多元化经营助农脱贫

“烟豆轮作”有机循环多元化经营助农脱贫□许君本报记者王代强“烟苗还要过几个月才种,豌豆尖还可以摘好几回!”1月6日...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