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村 致 富 引 路 人

攀枝花日报 2019-08-07 06:36 大字

□本报记者 周琴

2019年2月12日傍晚,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可是仁和区布德镇布德村的几位种植芒果的农民新手,却依然不肯回家,他们缠住村里50多岁的老果农老万,就如何种植好芒果问个不休。老万虽然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但仍就不厌其烦地给这些新手们仔细传授芒果种植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老万叫万有才,是仁和区布德镇布德村小得坝村民小组村民,芒果种植的土专家,仁和区道德模范。这些年来,身为共产党员的万有才,自己种植芒果致富后,把个人梦融入富民强村梦之中,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展,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在当地传为佳话。

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这是万有才常说的一句话。万有才所在的布德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亩地能打下几十或上百斤粮食就算是好年景。后来,万有才寻找脱贫致富之路,在山坡上种植石榴、桂圆等果树,但屡不见效。

2003年,不甘心失败的万有才开始在荒山上种植芒果。荒山上全是石头,石头堆里还想刨出钱来吗?村民们谁也不相信,可万有才凭着一股子自信,带领着全家人,扛着锄头、镐锹等垦荒工具向荒山进军。2003年到2005年的3年间,十字镐挖断了几十把,手上的老茧换新茧,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老万硬是从50亩的荒山中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窝子,栽下了几百株芒果树苗。芒果树苗种植下去后,不懂技术的万有才租车跑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前进镇普达村,甚至到盐边县金河乡、云南华坪县参观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回来后,万有才又买书、买光盘,参加新农学校,学习芒果栽培管理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拿到自家芒果地里实践。不到几年功夫,万有才栽培出的芒果又大又甜、喜获丰收,深得商家青睐,年收入数万元。万有才也从种植芒果的新手变成熟手、土专家。

看到万有才在荒山里刨出了钱,村民也学习他开荒种芒果。万有才不仅把自己育的苗子优惠或赊给村民栽种,在栽培、剪枝、施肥等方面进行实地指导,还在乡、村、组举办的培训班上义务授课。在万有才的带动、引导和帮助下,布德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了芒果。目前,该村芒果总面积达4000亩以上,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修好脱贫致富路

以前,布德村到外面仅有一条不足1公里长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已远远不适应脱贫致富的需要。万有才深知,要致富必须先通路,否则,山上的芒果再好也只有烂在地里。于是,2006年他向村里提出修好脱贫致富“运输线”的倡议。

万有才的倡议,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全村人的积极响应。2006年春节刚过,说干就干的万有才立即组织村民们投工投劳,开始修建公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修建出一条长1公里、宽3米的上山公路。公路修好后,有几十户村民便沿着公路两旁开辟荒山种芒果。

然而,路修好了,芒果种下去了,新的问题却又来了。每年雨季,新修公路的排水沟常常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堵塞,造成公路积水破损。每当这时,万有才和爱人王大聪总是拿上锄头、铁锹冒雨沿路清理排水沟,一干就是半天,村民们无不深受感动。

热心帮助村民

多年来,万有才把村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对每一位村民一样呵护、一样操心、一样关爱。

身患肺结核病的唐友华,是位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人,在村子里居无定所。2012年,仁和区相关部门为他在半山腰上建起了新房。然而,由于山腰上没有水源,也无法打井取水,这让万有才十分牵挂。他不仅将自己在山顶上引的山泉水分给唐友华饮用,而且不顾感染肺结核病的危险,三天两头去唐友华家里看看水缸里是否有水,给他放水的水管是否堵塞;每逢春节,万有才总是带上腊肉去看他。

村民钱学忠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妻子为此事没和他少吵架。万友才常常扮演劝架的“和事佬”。201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阵吵闹声打破村子的宁静,正在吃饭的万有才心想:“这肯定又是钱学忠跟老婆吵架了。”他立即放下碗筷,来到钱学忠家里。看着钱学忠的醉态,其妻子的怒气,孩子的惊恐,散落在房间里的酒瓶……万友才一直等到钱学忠清醒后,反复给他讲喝醉酒的危害。第二天,万有才又主动找到钱学忠,再次劝他不要醉酒了。钱学忠当即表示:“老党员大哥,我听你的,以后绝不再喝醉酒了。”从此以后,钱学忠再也没有喝醉酒过,夫妻俩也再没因此事吵架。

新闻推荐

民政工作荣获省级荣誉

本报讯(谭思洁记者梁波)7月18日,记者从盐边县民政局获悉,日前,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发全省民政系统和社会组织在...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