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宁:深情记录攀枝花的时代烙印
胡跃宁近影。□张亮 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用文字书写攀枝花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美好时代,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我深爱着我的第二故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胡跃宁就一直勤恳地创作,用手中的笔讴歌火热的生活,深情地记录着攀枝花的时代烙印。
执着地写个不停
1960年,胡跃宁出生在重庆。1970年随父母来到攀枝花。
1981年,胡跃宁从攀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攀钢运输部的电务车间上班。在火热的工作岗位,攀钢那沸腾的劳动场面,高炉飞溅的钢花,奔流的铁水;通过铁路外运的一列列百米钢轨,成品的钢材、钢板;阵阵激昂悠扬的汽笛声,无不感染、震撼着一颗青春跳动的心。
燃烧的岁月,青春的年代,一种激情在胡跃宁心中涌动。工作之余,他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记录着时代和生活。他开始投入地写作,不断地向报刊、杂志投稿。但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发表一篇文章。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初学者。
但他不气馁,因为爱好,他执着地“爬格子”。2005年7月9日,他的散文《爱恋攀枝花》终于变成铅字,发表在《攀枝花晚报》上。这对于胡跃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动力变成激情,他在写作之路上更加勤奋了。2008年,一则“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征文启事,触动了他的心灵。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情牵仁和》一气呵成,获得了此次征文活动的“优秀奖”。
讴歌攀枝花精神
这些年,胡跃宁创作了许多作品。但不管怎样写,他最为用情、用心的,还是写攀枝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为这些都伴随着他的成长,有他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在他心中的烙印。
2013年,他参加了由市旅游局面向全社会举办的“我与阳光花城攀枝花的故事”征文活动,并获得二等奖。2016年9月19日,攀枝花因强降雨引发洪灾,市文艺创评室邀请胡跃宁参加灾区采风活动。他创作的散文作品《树影》,在众多抗洪救灾题材作品中角度巧妙、独树一帜,深受好评。2017年,在市文艺创评室组织下,胡跃宁走访芒果种植户,创作出散文作品《金果》,并荣获了同年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学习十九大 建设美丽攀枝花”主题征文一等奖。
作为本土作家,胡跃宁时刻关注着攀枝花乡村文化振兴,2018年3月他到仁和区平地镇的迤沙拉村采风,写出了《二月初八,约吗?》的散文作品,向外界推介迤沙拉。5月至6月,他同作家普光泉数次深入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古渡采风,创作了13000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城市密码》。
同时,作为一个爱心人士,胡跃宁积极投入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2018年1月29日,他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发起的“暖冬行,爱传递”爱心主题活动。各界人士组成的42名爱心志愿者到盐边县西北部的温泉彝族乡,向贫困的彝族同胞献爱心。回来后,他创作出励志散文《走出大山,是为了走回大山》。3月,他参加了由市文艺创评室组织的文化志愿者活动,和十余位文艺志愿者一道,赴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采风创作,写出了《让每一朵花在阳光下绽放》一文,深受好评,该文同时被四川省《关爱明天》杂志刊用。
一发不可收的创作热情让胡跃宁时时注视着身边的人和事,每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处绮丽的风景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凭眺弄弄坪》《心满阳光 情恋一城》《智慧铸就的历史》《渡口记忆》等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对攀枝花这片热土的浓浓爱恋,抒发了对攀枝花山川河流的热爱,弘扬了攀枝花昂扬挺拔的精神。
翱翔在文学的海洋
这些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文学梦给他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飞到哪里,他就将所见所闻变成文字。到了北京,创作了《北京有多远》;到了广西桂林,创作了《天籁之音在这方》;到了青海,创作了《这里门源》;到了云南东川红土地镇,创作了《近朱者赤 近红者梦》;到了新疆,创作了《快乐带我飞新疆》……
2012年,他的散文集——《唯有爱 爱才真》由大众文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他撰写攀枝花的44篇散文成集——《情恋一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由于执着的坚持,辛勤的耕耘,2013年,胡跃宁被吸纳为市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他被选为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他被聘为《西南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多年来,他的作品屡屡见诸《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化》《攀枝花史志》《西南作家》《二月文学》《南充文学》等报刊杂志。
文学路上无止境。怀揣一颗执着而美好的心愿,他辛勤地记录着时代的烙印。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胡跃宁发表的、仅讴歌攀枝花的文章就有56篇。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若兮记者梁波)11月9日,记者从盐边县获悉,日前该县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安排部署创国卫迎暗访...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