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蚕桑结缘的父女俩

攀枝花日报 2018-07-13 06:40 大字

□本报记者 梁波

盐边县北部,自古就是桑蚕之乡。

7月9日,一场阵雨过后,盐边北部惠民河南岸中段的山坡上,新林村62岁的村民李福云和36岁的大女儿李平霞打开了自家桑葚干生产厂房的门,开始检查、清理、保养生产设备。因为要烘烤桑葚干,必须保证生产车间的整洁、干燥和空气流通,父女俩几乎每隔两天就要重复这样的劳动。

惠民乡是盐边县著名的蚕桑之乡,和蚕桑产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福云是乡里大名鼎鼎的蚕桑能人,从种桑养蚕到改良桑树发展果桑,无一不精。毕业于南充蚕校的李平霞如今接过了父亲李福云的接力棒,努力在延伸桑葚产业链上寻求突破。

和蚕桑打了一辈子交道

1978年,22岁的李福云到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当时盐边北部的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头脑灵光的李福云却把目光盯向了桑树。

“那个时候,人的思想不像现在这么活络。惠民乡说是种桑养蚕的大乡,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蚕茧产量仅为698担。”李福云说,“当时的千担乡,县里是要披红挂彩戴大红花的。”年轻气盛的李福云,凭着对发展蚕桑产业的热情,向乡上主动请缨,开设了北部地区第一个蚕茧站。

之后,李福云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不能骑的地方就扛着自行车走,硬是在2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全乡13个村,把种桑养蚕的村民小组从12个发展到了74个。在他和乡上干部、蚕茧站同事的共同努力下,3年后,惠民乡蚕茧产量达到了3000担,县上进行了表彰,李福云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大红花。

“在戴上大红花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要和蚕桑打一辈子交道了。”李福云说,当年蚕桑的产量上去了,自己却不敢松劲,不断摸索种桑养蚕的技术。

2000年,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全县的重要抓手,盐边蚕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连续数年,“人均百株桑 富养一张蚕”成为盐边北部种桑乡镇的流行语。

这一年,最令李福云欣慰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盐边县蚕区的茧、丝各项质量指标名列全国前茅,连年质量达5A以上,农业部授予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6号免检出口蚕茧”称号;一件是大女儿李平霞考上了南充蚕校。

2004年,南充蚕校中专毕业的李平霞回到惠民乡新林村,开始与父亲李福云创业。父女俩紧盯着蚕桑产业,带着村里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9年,李家父女在新林村成立了红桑果蚕桑专业合作社,入会会员是本村的30多户种桑农户,主导产业是桑葚鲜果、果干销售。因为随着盐边蚕桑产业的长足发展,每年春夏之交,甜度高、水分足、口感好的“盐边桑葚”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了,桑农们发现,被唤作“桑泡”的桑果竟然一年比一年值钱。像李家父女一样关注和推动本地蚕桑产业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的农村经纪人、蚕桑专营公司、村级蚕桑专合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让李福云、李平霞父女倍感振奋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聚焦三农、关注三农的力度越来越大,为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不断注入项目、资金。

“十二五”期间,来自国家、省、市以及县级财政配套,直接或间接用于盐边北部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资金、产业发展资金达4亿元,其中,仅用于病险水库整治、人畜饮水新建工程等资金2000多万元,北部地区总里程236公里的18条公路建成,总投资19008万元。

进入“十三五”以来,盐边县整合省市项目资金、县级财政资金、社会帮扶资金1.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10大类70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农业投资2.9亿元,完成惠民河防洪治理主体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面4250亩,新建5座太阳能提灌站,建成2万亩桑园基地和500亩标准示范园,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中国果桑之乡”;中丝集团正式落户盐边。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产业发展的持续投入,让李福云、李平霞父女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红桑果蚕桑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购桑葚成倍递增,至2017年已达500吨左右,   (下转3版)

(上接1版)榨出的果汁销售到了南方的一家航空公司;合作社的入会会员发展到300多户,遍布惠民乡以及渔门、永兴等乡镇。

推广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2018年,是盐边县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绿色崛起样板县的关键之年,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从绿色发展上破题,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品种为基础、品质为核心、品牌为引领,迈开了盐边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蚕桑产业也吹响了向规模、集约、科技、生态、品牌进军的号角。

针对“种桑养蚕区域遍布北部10个乡镇、8万余农业人口,现有桑园面积9.5万亩,年产蚕茧4200吨,桑果2万吨,实现行业产值4亿元”的产业基础,盐边县委、县政府的思路是,加快优质蚕茧、桑椹、蚕桑资源、茧丝绸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开发项目,促进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李福云、李平霞父女的红桑果蚕桑专业合作社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入手,大胆进行了桑果品种改良,从广东农科院蚕研所、南充首创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引进了12个新品种桑果,分别取名红1号至红12号,主要是无籽桑果的培育、试种。

为此,父女俩在惠民河南岸从村民手里流转土地,把品种园从6亩扩大到200多亩,建起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桑果加工厂。

2017年11月,红桑果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盐边县第一个村级专合社,拿到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也是全市第一家桑葚干水果制品获证企业。

“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很艰辛,投入了几百万元,精力也消耗了不少,但是效果始终不明显。如果不是县、乡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各个部门的倾力帮助,我们走不到今天。”作为目前红桑果专合社的主要负责人,李平霞告诉记者,县里的多个部门、工作组、技术小分队一次又一次来到合作社,共同应对和解决困难,并将厂家技术人员邀请到合作社,探讨、改进干燥设备,还为合作社申请到了中央财政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创新项目试验资金120万元,为合作社开展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

如今,李平霞为合作社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近期,扩大桑葚干生产规模,尽快对接市场、融入市场;中期,通过创新,深挖蚕桑潜力,在桑叶菜、桑叶茶、桑葚膏、桑叶粉、桑葚面等方面推出新产品,推动农特产品品牌建设,“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在惠民河畔和市区各开一家‘桑\’主题餐厅,推广我们的新产品,为攀枝花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增添新的知名品牌。” 

新闻推荐

明知朋友饮酒仍借车 司机闯祸车主也担责

案情简介2016年9月15日,李某与刘某、朱某等人在新九乡饮酒。在饮酒过程中,刘某将其所有的小货车钥匙交给已被吊销...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