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好,到攀枝花唤醒初心

攀枝花日报 2018-04-03 06:43 大字
□李睿

在今年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一则“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为攀枝花市‘做广告\’”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了。在记者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谈到了攀枝花的康养产业,盛赞了攀枝花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百里钢城”攀枝花是怎样一步步变为如今的“康养胜地”?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三月攀枝花盛开的季节,来到了这个四川最南端的城市。

自然之美

虽然还是三月,但刚下飞机,明媚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息已经让人不得不把外套都收起来了。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是建在山顶的,平整的飞机跑道外是茫茫的天空,当地人笑称保安营机场像一艘航空母舰。车子刚开出机场来到盘山公路,攀枝花市区就在山那边的河谷里出现了。碧绿的金沙江水穿城而过,彩色的城市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可爱。面对此景,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拍照并分享“炫耀”,立刻有朋友说,这里真像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切身感受到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后,我们看到了攀枝花发展康养产业的“底气”。 

攀枝花虽然纬度不算太低,但却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气候,光热条件堪比三亚等低纬度城市。据攀枝花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人体最适宜的温度为18—24℃,而攀枝花年平均气温20.3℃,这里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尤其适宜避寒养生。所以,当北方的柳芽刚刚露头,攀枝花的三月已是那么的鲜活。路旁高大的攀枝花树花朵繁密如红云,争相绽放的三角梅姹紫嫣红,柔嫩的桃花娇羞可爱……攀枝花“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名不虚传。

很多常见熟知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芒果、莲雾、木瓜和荔枝等,都能在攀枝花这个四川城市出产。三月,正是芒果树开花的季节,走在攀枝花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见到可爱小巧的芒果花。这画面让人忍不住遐想,等到夏秋季芒果成熟时,沉甸甸的芒果缀满枝头,整个攀枝花芒果飘香的样子。

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一直往城外开,驶过高大震撼的跨江大桥,攀枝花的农村和郊区有着与市区相同的闲适,却也有不同的风味。一村一镇不同特色农产品的政策,让我们刚经过成片的石榴花,又遇见生机勃勃的草莓田。而最为震撼的当属极具傈僳族风情的新山云上梯田,纯净高远的天空下是如水波纹般在高山之间“荡漾”开的梯田。我们在梯田游览时,一栋极具民族风情的民宿正在搭建之中。民宿宽大的露台正对着连绵起伏的梯田和群山,劳作的傈僳族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对家乡之美的自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傈僳族人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的景象。

来到攀枝花,亲身体验格萨拉、迤沙拉生态民俗,观赏二滩、雅砻江高坝平湖,在大黑山天然氧吧自由呼吸,在颛顼龙洞寻幽探奇,在红格温泉运动健身,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在乡村漫步赏花品果,在大江大河泛舟漂流,在竞训基地挥洒汗水、酣畅淋漓,这些活动,让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纵情山水间。凡此种种都是来到攀枝花的理由,正如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攀枝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观光目的地,而是以康养为核心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攀枝花的康养旅游产品,要让年轻人养身、中年人养心、老年人养老。”

美食之美

对于广大“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抚慰心灵的东西了。更别说攀枝花的美食是佐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下肚的。

攀枝花一年四季都是“甜”的。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黄澄澄的椪柑、脐橙挂满枝头。这时红彤彤的草莓也熟了,约上三五好友、带上兴奋的小孩,来到中坝乡的草莓地,挎着小篮仔细地挑选采摘个大的草莓。热情的老板总是对着在地里采摘的游客说:“吃饱了再出来!”早春的甜蜜,是全国成熟最早、味道最好的枇杷,来自攀枝花的甜蜜味道,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春天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蓝莓可尝,小巧的野蓝莓挂在伸手可及的枝头,最适合慢慢转着山,慢慢采着吃。夏天植物恣意生长,满目翠绿之间点缀着的是个大味甜的杨梅、油桃、火龙果、莲雾和葡萄。而攀枝花的秋天,则是最为“甜蜜”的季节。刚入秋,满城的芒果就次第熟了,黄的、紫的、青色的芒果,品种大小不一,吃起来却是一样甜到了心里,晚熟的芒果,则可一直吃到12月;浑圆饱满的石榴、桂圆、释迦,各有风味。秋季的攀枝花,是十足的“尝味”季节。

我们在中坝乡走访时偶遇了几位正在与当地农户交流的朴实青年,交谈之下才知道他们竟是攀枝花有名的芒果专家。专家们谈起攀枝花的芒果品种来如数家珍,自豪地说去年攀枝花曾收获了六七斤重的“巨无霸”芒果。

除了水润香甜的水果,攀枝花还有许多融

合了少数民族特色的饮食。攀枝花的盐边县史称大笮,大笮风味饮食与汉族口味相结合,至今仍然出现在攀枝花人的餐桌上。腊猪蹄炖山药入口酥软即化,青豆打磨出来的豆生泡饭最是营养不过,土豆饭咸香可口,猪血肠和苦荞馍馍香软又饱肚。最有趣的当属竹签火盆烧烤,一口大大铁锅放上果木炭,整鸡、整鹅在火上翻烤,足有1米长的竹签穿着大块大块的肉围在火盆周围,很有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感觉。露天的烧烤餐厅就开在老板娘自己的院子里,有客上门老板娘便忙活起来,客人们可以在烧烤准备之时到旁边果园转转。靠着果园和农家乐,我们到访的这个彝族聚居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宽敞的小洋楼。

在攀枝花,就连传统的四川口味都不那么“纯粹”。因为攀枝花是座移民城市,98%的城镇人口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他们也带来了自己家乡的饮食风味。攀枝花人爱吃铜火锅,这和北方涮羊肉的锅造型一模一样,但火锅的吃法和菜色又和北方涮羊肉不同。铜火锅加上碳,一层芋头、红薯、萝卜上码着腌制过的鸡肉、酥肉和腊肉,最上面一层放着大大的肉丸子和豆腐,然后盖上锅盖焖煮。等到铜锅中水煮沸,再揭开锅盖倒上酸汤,调上辣椒蘸水吃,南北特色皆有,体验可谓十分新奇。而这家整洁又美观的铜火锅农家乐也许是从成都来此创业的大学生开的。

当我们漫步在新山傈僳梯田边,有傈僳族小伙在路边招徕我们品尝自家在梯田间种出的甘蔗榨的汁。甘蔗汁在温暖的天气十分解渴,我们“咕咚咕咚”饮尽甘蔗汁,吃进去的是甜,回味的是攀枝花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富足美好。

包容之美

攀枝花的包容在饮食上可见一斑,多民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这片乐土,让人觉得这里的生活十分舒适,而轻松的氛围正是康养产业发展重要的支持。

兼容并蓄的思想是印在攀枝花人骨子里的,哪里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攀枝花就从哪里引进;哪里有高技术人才,攀枝花就从哪里请来。有了这样的发展思维,攀枝花的康养产业才会发展地如此迅速。

位于米易县的北京华方米易颐养中心就是攀枝花在这样的理念下引进的一家中高端养老机构。作为北京西城区的友好城区,攀枝花政府经过努力把兄弟家的专业养老中心从北京请到山清水秀的米易县来,让来米易康养的老人们能够享受到来自北京最先进的服务理念和设备。走访华方米易颐养中心时,一位老婆婆正热心地给参观的人讲解。中心负责人说,这位老婆婆就是中心常住的老人,她常常自愿给参观的人当讲解员,而且说得比工作人员还生动。

位于仁和区的康和敏盛普达颐养护理院则是从台湾引进的康养品牌,与旁边的都喜公主普达养生度假村共同打造了一家养生度假社区。每位客人入住前会先进行身体检查,之后来自成都等地的专家会根据个人情况订制每天的康养方案,给度假的人们全身心的放松体验。

“未来攀枝花会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围绕康养产业打造特色主题酒店。”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说,“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产业就是要吸引更多的过夜游客,酒店是关键。”

攀枝花的包容还融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泡温泉不是小年轻们的专属,盐边县红格镇的老温泉不分节假日地吸引着男女老幼来此嬉戏玩耍;山地高尔夫球也不是难以接触的奢侈生活,红山国际社区的高尔夫球练习场随时都有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挥杆;红格训练基地里正在呼号训练的也许是来自日本的运动员。

信仰之美

自然与文化构成了攀枝花的骨,三线建设的拼搏精神则铸成了攀枝花的魂。可以说,攀枝花就是因三线建设而生的。20世纪60年代,中央将攀枝花作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力主亲笔批示建设攀枝花。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靠着肩拉背扛将各种重型机械运到攀枝花,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创造了百里钢城的奇迹。

这段艰苦打拼的岁月攀枝花没有忘记。根据众多历史遗存和资料,攀枝花围绕着“三线建设”这个主题新建或修复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大田会议旧址等一系列博物馆。攀枝花的康养产业有了三线建设这个红色旅游产品的支撑,变得更有内涵了。

周五早上9点,三线建设博物馆才刚开门,就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排队等候的游客。他们大多都是当年亲身参与三线建设的那一辈人,有的是专程回攀枝花看看,有的则是因为三线建设扎根于此的“新攀枝花人”。还不用导游讲解,他们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对着资料和文物互相交谈起当年自己的故事。虽然青年一代的游客并未亲身体会过过去的奋斗岁月,但看见当年大家开山架桥驮着设备进山的照片、听见当年领导人对三线建设指示的音频资料、近距离观察到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出产的各种令世界惊叹的成果,多余的话不用再说,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已经被点燃了。

攀枝花的地名很有意思,俗称“有米有盐(米易县、盐边县)、有东有西(东区、西区),天时地利人和(仁和区)”。现在还可以加上“千里飘红”,飘的是攀枝花花朵的红,更有凝聚着三线建设精神的对祖国的热情和信仰之红。

来源:环球时报

新闻推荐

盐边工业开年的新力度与新绿度

□本报记者梁波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中,盐边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全力推进绿色环保的特色工业发展之路,开展了钒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做好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