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辱使命 负重前行 ——记盐边县温泉乡大窝凼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廖宗毅

攀枝花日报 2017-08-16 12:38 大字

□本报记者 彭莉

盐边县温泉乡大窝凼村,平均海拔约3000米,这里岭脊连绵,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几乎隔断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曾经,村民依靠种植荞麦土豆、养殖牛羊维持着最低水平的温饱,户均年收入仅2000余元;村里没有产业、没有一条硬化路,狭窄的泥泞路通往30多公里外的乡政府……

2015年8月,一个叫廖宗毅的年轻人来到村里,一场脚踏实地的扶贫攻坚变革悄然发生,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走村入户 他用双脚丈量大山

走访村民、摸清村情,是廖宗毅任大窝凼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后做的第一件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走访第一户村民时,就遭遇了心酸和震惊。

当廖宗毅冒着大雨,在泥泞的山路步行5个小时后,终于赶到大窝凼村关来湾组的一户农家,却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了双眼。昏暗的灯光下,村民家徒四壁,屋子里到处漏雨。主人家把家里唯一的一个布垫子放在火塘边淋不到雨的地方,笑着招呼廖宗毅坐下。村民的贫苦和质朴,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里有所改变。

接下来,廖宗毅加快“步伐”。白天至少步行20公里山路走访村民;晚上,烧土豆、煮土豆作为主食,陪伴他的只有漫长的山路和星空。一周时间,他用双脚丈量了大窝凼村20平方公里的土地,摸清了全村的情况。29户贫困户,知道每家人的具体情况,能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个年轻人吃得苦,不是走过场的。”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因地制宜 他用肩膀扛起责任

会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这是廖宗毅到大窝凼村后,给自己定下的行事准则。

为了推进大窝凼村脱贫攻坚工作,他积极向“娘家人”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各帮扶单位、县级各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多次邀请市、县农业专家进村实地考察,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诊断。随着对大窝凼村的深入了解,廖宗毅完成了该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现代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等高寒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

村民们发现,2016年一开年,市县领导、帮扶干部、帮村单位一拨又一拨进村,实施电网改造、硬化道路、修水窖等新项目,林下养殖、新品种土豆种植一一启动、落地。

为了争取支持,廖宗毅四处奔走,1个月内往返县城至大窝凼村6次;为了接洽项目,他时常在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和村干部讨论方案,半个月都未能回家看望年幼的女儿。“他呀,太拼了,大窝凼这么艰苦的地方,经常都能看到他。”村民们对他充满敬意。

为了当初的誓言,廖宗毅不断寻找大窝凼脱贫的突破口。2016年6月,大窝凼村成立了首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现有的土地、山林以及政策、市场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以产业合作社的模式推动全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真抓实干 他用坚守浇灌希望

村民文化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是脱贫致富的“痛点”,廖宗毅决定扶贫先扶智。

廖宗毅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富裕村学习经验,回村后进行宣传、引导,在全村引发发展热潮。在村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增强全村凝聚力,以“娘家人”为坚强后盾,与大窝凼村党支部建成党员联谊之家。如今,大窝凼的变化让村民喜上眉梢:村部至大堡河的泥泞路变成了3.5公里硬化路;村里打了6口水窖,解决了困扰全村多年的饮水难问题;省供电公司投资433万元的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派我到大窝凼村,我一定要把大窝凼村的事情做好。能与大窝凼村结缘,是我这辈子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带着全村556名彝族乡亲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尽一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廖宗毅担任大窝凼村第一书记暨驻村工作组组长1周年时,写在日记上的心声,更是照亮他在崎岖山路前行的信念。

新闻推荐

红宝乡44个养殖场全部拆除

8月6日,记者从盐边县红宝乡获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在全市全力推进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攻坚战中,红宝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地处二滩湿地...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