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迤沙拉”

攀枝花日报 2021-09-25 05:02 大字

□朱国文

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古时是南丝绸之路的驿站,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睹其“芳容”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初秋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梦想成真。我携妻子与朋友一行16人分乘4辆私家车,从炳三区出发,到60多公里外的迤沙拉村,去领略那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及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我们到平地镇后,下高速驶入108国道,大约20分钟便到达了迤沙拉村。进村前,我想远距离观赏一下这个古老的村庄,朋友将车停靠在公路边。放眼望去,在迤沙拉村周围连绵不断的山脉上,矗立着许多高大的风力发电设施,那一根根间隔不远的白色金属杆在太阳的照射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给这座四面环山的村子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观对面的村居,只见红墙青瓦,飞檐翘角,颇有民族特色。村庄的大部分房屋都集中在一个山坳里,房屋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势不高但不失壮观。

进入迤沙拉村,我们将车停靠在有着绚丽民族风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有一个舞台,听人讲是“谈经古乐”和火把节表演的地方。“谈经古乐”融合了佛道音乐、宫廷古乐和江南小调的特点,是当地独特的音乐。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人如海,歌如潮,火把狂舞,火浪翻滚,那盛况我无法想象。广场四周的浮雕和墙上记载有本村历史和文化的图文将我吸引,信步走了过去。观后得知,迤沙拉村地处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海拔1700米,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享有“天下彝家第一村”美誉,有600年的历史,村里住着600余户人家。该村建于明朝,曾经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村庄的建筑物多与苏皖民居风格相似,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木刻雕花,褐红色墙壁,石板铺就的小巷。

我们一大队人马随着两位摄影师朋友的镜头穿梭在历史悠久的村庄。这里的房屋建筑以四合院为主,二层楼的居多,每座房屋都显得古朴雅致,颇有江南的灵秀风韵。整个村子是院多、巷多,整洁又宁静,给人一种舒缓祥和的感觉。当大家在几条幽深的巷道里留下许多靓丽的镜头后,又朝着一户开着大门的院落走去。

步入小院,便见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中的石榴树已高出院墙。院子是一座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带有雕刻的门窗显得很古老,板壁上也多有雕花图案。旁边的一间房内,一家四口正在吃饭。此时是上午10点,我很疑惑地问他们怎么这么晚才吃早饭,男主人告诉我,说这里的习俗是每天吃两顿饭,原来如此。随后,男主人很爽快地叫我们在他家里随便看。男主人说他姓起,是村里起、毛、纳、张四大姓氏之一。摆放在院中的古老石磨、石缸和刻花石凳等石用物件,清晰可见岁月的痕迹。

离开四合院,漫步于村庄的小巷中。画家朋友程泽东突然在一处堡坎前停下,仿佛发现了宝贝似的,我急忙上前去看个究竟。嘿,好家伙!砌堡坎用的石头居然是苴却石。程泽东家中的画案上就有一方苴却石砚台,故而认得苴却石。我因收藏有好几方苴却砚也认得此石。曾听一位制砚的朋友讲,攀枝花的苴却石石品丰富,色泽绚丽,制作的苴却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砚”。现在苴却石少而珍贵,有关部门已限制了对苴却石的开采。我当时感到不解,他们怎么这么“糟蹋”哟!村里的人难道不识宝?我带着疑问向路过的一位村民打听,原来迤沙拉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区域,这里出产苴却石。他们这里用作铺路和砌堡坎的苴却石都属边角余料,好的都拿去制做砚台和工艺品了。

我们踩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来到了一个宽敞的大坝。在坝子的边上长有一棵百年老树,主树上却分出了两根硕大的树干,像是一棵夫妻树。满树绿叶洒下了一大片荫凉,几个太婆正坐在树下纳凉。这便是景点“古树下的传说”。绿荫下的悠然闲适令我们忍不住走上前去同她们拉家常。有两位已是80岁高龄了,与我们谈话时仍是用的汉语。我们问她们会不会唱当地的一些老歌,一位大娘当即唱道:“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四川。”大娘告诉我们,村里凡是上了年纪的都会唱这首古老的歌谣。为什么歌词充满凄凉?是因为村里好多人的祖先都是明朝时从江苏、安徽和江西戎边过来的,他们为了不忘祖宗,几百年来在住房和日常生活中一直保留着江南那边的一些风格和生活习俗。难怪这里的房屋有苏皖民居的特色。

将要离开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了。走进村庄,我感受到了一个灵魂的栖居和一个温暖的所在。走出村庄,我已把她的古朴与秀美装入了心底。想必从今以后,我的心中将会永远有个“迤沙拉”。

新闻推荐

攀枝花水果有了统一“身份证”

攀枝花水果有了统一“身份证”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唐子晴)9月17日,“攀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在成都举行。鲜美...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