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弄坪上的钢铁粮仓 重温攀钢焦化厂的辉煌历程
焦化厂1号焦炉投产
资料图片
三期焦炉现场
2008年四期焦炉开工典礼
攀钢微雕钢城的西南角,紧靠金沙江畔的白丽坡,曾有一个重要的厂矿——焦化厂,承担着为炼铁提供焦炭及化产深加工的重任。自1970年1号焦炉投产以来,半个世纪几代炼焦职工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攀钢的生产经营与企业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托起雄伟的焦炉
今年78岁的游元祥老人是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的原住民,也就是被称为“七户人家一棵树”的典故原型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他的家就在原攀钢焦化厂(现攀钢钒炼铁厂煤化区域)附近,年轻时的游元祥亲眼目睹了荒芜弄弄坪发生的巨变。
焦炭是炼铁的主要原料之一,为确保攀枝花钢铁基地1970年7月1日如期出铁,焦化厂的基建也按照设计在巨大的弄弄坪施工现场上全力实施。1969年3月,最早的一批焦化职工进驻厂区,在金沙江畔开启了艰苦的拓荒岁月。他们中有来自鞍钢的老工人,有新招的四川青工,也有复员的铁道兵战士和职工子弟等等。
想要在沟壑纵横的荒坡上扎下根,首先得能生存下去。第一件事就是造“窝”,即搭建席棚子。他们把分发的木材拉到木材加工厂剖切,然后在工地附近用木材、席子搭建出各式各样的临时住所。仿佛古战场上的兵营,时隐时现,随工程进度而搬迁。最终在一个叫荷花池的区域,建成当时弄弄坪上最大的职工宿舍。
这群开拓者边开展技术培训,边配合对口施工。在以吴万柏为代表的对口施工人员,管控1号焦炉及其配套系统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时,提出了近200项的改进意见,绝大多数都得到了落实。全过程的参与,让许多职工系统性地掌握了中国最先进焦炉设备结构和装置特点,为开工投产打下扎实的基础。
1号焦炉46天的烘炉是场“啃骨头”的硬仗,干部、职工奋战在焦炉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鞍钢来的老工人王永山,母亲由病危到病故,数封催他回家的电报压在手上,因为繁忙的生产,他没能回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忠孝不能两全,他强忍泪水,投身到烘炉的鏖战中,要用报效祖国的忠诚,告慰母亲大人的在天之灵。
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吴万柏当时是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大胆地提出采用煤焦油烘炉的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查资料,找数据,做记录,反复进行试验。终于掌握了规律,在国内开创了焦油烘炉的先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焦炉的烘炉,为焦炭的冶炼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顺利出铁后,焦化人没有停下脚步,生产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1971年7月1日,2号焦炉投产;1972年6月22日,3号焦炉投产;1973年12月29日,4号焦炉投产。基本按照一年一座的进度,到1974年初,焦化厂建成了四座国内最大的5.5米36孔大型焦炉和配套的化产回收系统。火红的焦炉至此开启了“炼焦炼人”的时代使命,为“攀钢精神”的孕育根植出沸腾的土壤。
讴歌奋斗的生活
攀枝花早期的建设者们来自全国各地,除极少数的老职工和管理人员迁家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单身职工,他们在忘我工作的同时,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怎样力所能及地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逐渐成为各级领导思考的新问题。
焦化厂走在了攀钢各单位的前列,1971年秋天,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厂里决定以宣传队为班底,策划1972年的农历新春为全厂职工及家属办一台迎春晚会。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连件像样的乐器都没有。怎么办?厂领导说,这里没有就去外面的城市买。于是罗存湘、郭惠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购买回一批管弦乐器。
基本的器具是有了,队员们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大家在罗存湘、郭惠民等文艺爱好者的带领下排练节目。器乐合奏及演唱声白天黑夜地在厂区周围响起,吸引了许多的旁观者。经过精心的准备,除夕之夜,30几名宣传队员和职工选手为全厂职工献上了原汁原味的文艺汇演。虽然场地简陋,演员们的服装也是东拼西凑,但场面出乎意料地火爆,有焦化厂和兄弟单位的上千名职工家属观看,掌声此起彼伏。每逢佳节倍思亲,单身职工们能在火热的建设现场看到慰问他们的节目,特别感动,有些职工激动地睡不着,连夜就给家里写信,告诉父母、妻儿,这个春节特别棒。
那个时候除了看坝坝电影,还能欣赏到各单位排练的《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几家大企业的剧组经常进行巡回或互访演出,丰富了三线建设职工和家属的文化生活。
随着大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这一世界难题的攻克,攀钢步入达产达效的快节奏。焦化厂的企业管理不断发展,职工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单身职工全都搬进了位于荷花池的新单身宿舍楼房,各类生活用品,都是单位发的,桌椅板凳、床上用品等一应俱全。为了方便单身职工们的探亲之旅,公司给所有人购买了一只旅行箱,它成为一个个流动的攀钢标签,荡漾在成昆线和西南各个城市。
厂区职工食堂的伙食真叫一个“绝”,琳琅满目的品种多得数不过来,如果一天品尝一种小吃,一个月都可以不重样。有些食堂还可以提供“包席”服务,有职工家属反探亲或来了亲朋好友,点上一桌饭菜,味道绝不比成都的大馆子差。
“饭菜里面有钢铁”是攀钢经理赵忠玉富有哲理的“名言”。攀钢的各级领导深知广大职工为建设攀钢付出的艰辛努力,决心尽快改善职工生活,让大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1986年起,攀钢借贷开始二期建设。焦化厂也配套于1990年新建了两座60孔大容积焦炉,在一期四座老焦炉的基础上,增添强劲发展后劲。新世纪之交,攀钢焦化厂随着攀钢集团化的发展演变,先后改革变更为煤化工公司、煤化工厂,并在2005年、2008年实施了三期和四期建设,分别修建了两座装备水平很高的干熄焦大容积焦炉。
当2010年,享誉冶金行业的攀钢一期四座长寿命“红旗焦炉”最后两座停炉时,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许多参与一期建设的老领导、老职工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燃烧了近40年的炉火,曾融进多少他们辛劳的心血与汗水啊。
煤化工厂有位名叫周小云的化验工,是攀钢著名的女诗人,她用深情的笔触写了这么一段诗:我掏出全部的热爱\从哪一个词汇开始\在一个角落把整首颂歌唱响\必须融入其中\必须登高远望\在反复的感受与感动中\保持深情的姿态。
书写涅变的传奇
在攀钢焦化厂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它是攀钢主体厂矿中老牌的先进典型之一,历来是攀钢企业改革的先锋单位,率先实行厂长负责制,率先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取得过无数荣誉。
自1991年开始,焦化厂用长达3年的时间,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的“塑造攀钢人形象”的活动,这是攀钢职工群体一次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历经“遵纪守章、行为端正、实干进取、忠诚攀钢”的熏陶,职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攀钢职工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无论厂子的隶属如何变化,单位始终把职工与企业共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工会专门建立了员工心理帮助档案,组织广大职工参加“工人大课堂”“女工大课堂”等主题活动,开拓职工的视野,搭建沟通的桥梁。单位定期组织各部门到户外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拓展训练,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俗话说“信心贵过黄金”,职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信赖都源于各级组织从物质到精神的关爱帮扶。
煤化工厂曾打造了一个驰名的文化品牌,就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金秋文化节”,各类活动丰富多彩,除主打的文艺汇演外,还有交替开展的足球赛、篮球赛等大型文体活动。煤化工厂的龙舟队、威风锣鼓队成为攀钢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曾参与了很多重要赛事的演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之路。在辉煌灿烂的几十载历程中,数以万计的炼焦人用赤诚的情怀,冶炼出一曲攀登高峰的奋斗之歌,在所有亲历者心中永远回荡。
新闻推荐
□周越江花四月天那一江的温柔柳了又柳的腰身翠得阳春水灵两岸的凤凰花蓝花楹沿江而行不论逆流顺流用唐诗宋...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