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场签约 蕴藏着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给成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在成都构筑起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日前,成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吹响号角。
紧接着,一场签约带来实质性进展。6月9日,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让高校科研资源为城市发展助力,让城市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平台。
成都与上海交大:
人才、成果、项目、平台四位一体
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揭牌成立;2019年6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首次出川的第一站就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5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再进上海交通大学,用“云上”方式对接需求……近年来,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互动频繁,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成果在成都开花、结果,双方早已“谋篇布局”。
坐落于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之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目前,已在四川引进签约落地项目15个,其中包括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人工培育和纯化提取产业化中试平台、下一代低成本高精度投影仪等,项目投资总额达2.15亿元,并引进各类人才87名,其中高层次人才27名……
而此次市校签约将为推动校地合作揭开新的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介绍,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将围绕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比如说在一些重大前沿科学设施建设中,发挥上海交大的人才优势,加入到四川、成都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在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利用上海交大在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学科优势,双方还有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的空间。“最终,将实现从点到面的深化,形成人才、成果、项目、平台四位一体的局面。”丁奎岭说道,此次与成都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更高层面、更大格局上服务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对于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丁奎岭表达了他对成都未来发展的信心,并表示上海交大将为成都提供智力支持。
成都与西南交大:
市校全面合作 共同争取国家创新资源
扎根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是成都多年的“老朋友”。助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前进,西南交通大学一直在行动。
2016年,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中国中车、中国中铁、攀枝花钢铁公司等七家大型国有企业协同研制,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成功“起飞”,萌萌的熊猫车厢装扮甚是抢眼,让成都造空铁一度登上科技热门;由西南交通大学搭建的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是国内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在真空管道理想状态下,这项技术上的创新,可将列车理论时速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的更高速度,将成为人类目前能触摸到的未来超级高铁的雏形。
此次成都市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介绍,双方将大力拓展市校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并将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技术优势,市校双方共同争取具有引领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等布局成都,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今天的成都,传承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新区,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开创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成都正在努力成为一座有全球视野和远大抱负、有先进理念和科学精神、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有文化高度和社会温度、有高颜值和生活味的城市。”杨丹特别指出,大学与城市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此次签约正是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聚焦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校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市校全面合作。
事实上,争创具有引领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成都与西南交大已快速布局。“创新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助力建设一批创新基础平台,还将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在蓉开展研究,助力城市前沿技术创新。”杨丹说道。
新闻背景
校企双进
让科技资源为产业功能区赋能
成都与高校在创新资源上的流动合作,并非以昨天为起点。
去年以来,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探索校院企地深度合作新模式,不断吸引创新资源要素聚集产业功能区,赋能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都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并实施了“校企双进”系列活动。2000余家企业、1000余名专家、教授参与,促进7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983项。“这种活动形式非常接地气,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建立密切联系,我们今后也知道遇到问题找谁了,”川开电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姬广辉表示。活动开展以来,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分别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60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了常态化对接联系机制;170名院士专家和知名教授面向产业功能区和企业开展“点对点”技术创新服务。
“象牙塔”中的院士、专家也走出校园,走进成都市的产业功能区。近170名著名院士专家和知名教授走进成都市22个区(市)县产业功能区,各区(市)县累计举办337场“科学家进园区”活动,为产业功能区和企业精准链接高端要素资源,“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现实技术需求。
活动开展以来,直接推动产业功能区、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7个、开展项目合作共983个。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专利授权达5.0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4.22万件。探索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进一步为成都培育新动能。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新闻推荐
一场心理互助圆桌会议在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内开展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仁德讲述援湖北记忆徐海涛家庭与生活...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