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一线上温暖的“志愿红”
□张强生 本报记者 王南桢特约通讯员 杨兰秀
红马甲、红袖套、红帽子……连日来,在仁和区疫情防控的各个“战场”都能见到这温暖的“红色”,他们就是仁和区志愿服务者,活跃在宣传防疫科普知识、为转乘旅客提供服务、卡点登记、后勤保障等工作中,构筑起疫情防控的“红色屏障”。
志愿服务让抗疫更有温度
2月11日晚上10点50,在攀枝花火车南站,党员志愿者詹涛还在志愿服务岗,等待需要在攀枝花火车南站换乘的旅客。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过多流动,凡是到达攀枝花后需要第二天转乘到其他地方的乘客都需要在攀枝花火车南站统一登记和留宿。目前,为做好转乘旅客的服务,在火车南站未启用的客运中心临时开设了男、女、婴幼儿三个休息区,并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泡面、热水、凳子、报刊等用品。而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做好这些换乘旅客的留宿服务,每两个小时为他们监测体温,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晚上11点,詹涛接到了需要在第二天转乘的19名旅客,开始忙碌起来。从接到旅客起,詹涛便开始耐心的为旅客答疑解惑、监测体温、解决食宿……每天都像这样把旅客全都安顿好后,他自己才能抽时间吃上一碗泡面,补充一下能量,因为接下来每隔两个小时他还要对留宿旅客的安全进行巡查。
仁和镇老街社区的志愿者杨先钰,是一名“00后”的在校大学生,今年17岁,就读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学院。1月10日放寒假回攀后,陆续通过电视、互联网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她便主动找到社区申请加入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监测体温、开展日常防控科普宣传。从1月29日开始,她每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入户登记、电话排查、资料录入等,第一轮摸排时,她每天早上从8:30开始逐户上门询问、登记,直到晚上7点过才结束一天的工作。第二轮摸排开始后,她上午逐一给社区居民打电话询问情况,下午上门为大家宣传防疫科普知识,一天下来,工作时间几乎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志愿者是重要的助力者,他们中有党员、有在校学生、有退伍军人……更多的“社会个体”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志愿者组织让抗疫更有力度
在总发高速路口的联防联控检查站,9名青年志愿者与医护人员、民警一道,对由此处入攀的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监测等工作。他们来自仁和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平均年龄为26岁,主要由医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构成。高速路口车流量大、进出人员较多,从1月30日到岗后,他们一刻也不敢放松,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
仁和区第一农贸市场是全区规模较大的农产品集贸市场,人流量大,疫情防控难度较大。诊所和医药公司构成的社会办医疗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了一支20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经验优势,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和公安民警在市场设置的6个卡点对进出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和体温监测。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筹集善款3.4万元,捐赠医用口罩390只、医用手套800双。
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专业的、非专业的、个体的……更多的志愿力量汇集,形成了仁和区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全区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队伍共计174支,这其中包括了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法律志愿者队伍等。
自疫情发生以来,仁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目前,仁和区共有615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1月29日至今,累计投入志愿者4700余人次,服务7.5万人次3万余小时。
新闻推荐
图为专家示范指导防护服的规范穿戴等操作。本报讯(高永红张正国记者彭春梅文/图)3月6日,攀枝花技师学院联合东区疾控中...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