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N”:基层社会治理做“加法”
□黄华强 本报记者 王南桢
“在社区的引导和支持下,由我们居民自筹了部分费用,相关单位赞助了部分费用,终于解决了我们楼栋化粪池堵塞的难题,居住环境恢复了干净整治,大家心情舒畅多了。”1月2日,仁和区仁和街45号楼居民何明桦高兴地说。
仁和街45号楼是仁和镇仁和街社区一开放型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由于管道年久失修、淤塞不通造成化粪池堵塞,污水四处漏溢,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及卫生环境。2019年12月中旬,接到居民反映后,仁和街社区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后,改变以前直接帮他们协调解决的方式,采取社区网格员入户协调,引导居民自治,积极支持他们选出居民代表,再由居民代表牵头组织自筹费用,请专业人员对院内的化粪池进行清理,并由居民自己做好质量监督,当月底清理完工后,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该楼栋居民十分满意。
这次推进居民自治是仁和镇仁和街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生动实践。此后,当其他楼栋也出现了类似问题时,社区又采取这一模式处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署,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仁和街社区始终将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践行“用心服务,传递真情”理念,针对辖区改制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较集中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1+4+N”工作模式,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辖区呈现“治理有序、服务优质、平安和谐、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局面,居民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1”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开展社区治理。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着力发挥“三个作用”,即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稳压器”作用,通过健全和优化组织设置,深入开展“户户见面”走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保险丝”作用,通过狠抓党员“五化”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延伸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党组织的服务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党员“测电笔”作用,通过困难帮扶、人民调解、环境治理、志愿服务,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社区群众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4”即注重“四化”助推社区治理。一是治安维稳管理网络化。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分布状况,将辖区合理划分为四个网格,构建“网格长+网格服务队+网格党员”网络,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形成全面、快捷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二是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以社区综治中心为核心,整合社区资源,调动社区警员、社区检察官、社区律师、社区法官、社区调解员组建“五社联动”队伍,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三是遗留问题解决模式化。因社区改制企业较多,遗留问题较多,经过多年的探索,社区形成了“五步议事法”,通过“收集议题、确定议题、成立‘X’小组,拟定设施方案、公开公示”模式,积极开展民主议事协商,解决了一批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和改制企业小区管理问题;四是特殊人群关爱亲情化。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热心对待他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有需求的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积极面对社会。特别是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对辖区吸毒人员进行动态管控,帮助他们尽快康复,重新融入社会。
“N”即引入社会组织(国际简称“NGO”)参与社区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社区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经费欠缺”等难题,社区倡导“三社联动”,及时引入“麦笛儿户外成长部落”“攀枝花市援少会”“花城义工协会”等第三方社会组织,融合专业力量,不断提高服务居民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各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已达200余次,服务人数已超5000人次。同时,社区成立七彩仁和志愿者服务站,分别组建了“爱在仁和”“护在仁和”“暖在仁和”“乐在仁和”“笑在仁和”“美在仁和”“融在仁和”等7支志愿者队伍,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有力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新闻推荐
攀花阁,是攀枝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许多人来到这里,远眺攀枝花城市风光。如今,改造后的攀花阁,在绿树掩映之中,多了一分...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