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 ”在 仁 和 仁和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见闻
图为游客们在金沙江大峡谷玻璃观景台上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曹习斌 晏洁 实习记者 李杰
初冬,记者沿着仁和区乡村旅游线路,走进一个个青山绿水的“乡村”,感受古今融合、产业融合、人景融合“融”出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古今融合,讲出好故事
近段时间,金沙江大峡谷玻璃观景台走红微信朋友圈。迤沙拉这个古村落,以这样时尚的形式,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
迤沙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如何古今相融,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迤沙拉人的思考和行动从未停歇。迤沙拉村史博物馆便是代表。“过去,大家来我们村里,看看花、看看房,最多吃顿饭就走了。现在,耍的、吃的、住的、听的、看的,都有了,游客可以留下来,慢慢感受我们村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迤沙拉村委会主任毛建桦说。
走进迤沙拉村史博物馆,一个个物件、一本本书画、一段段影像、一句句解说,让我们徜徉于历史长河里,沉醉在文明画卷中。村史博物馆包括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乡贤文化三个展厅,分16个部分述说着迤沙拉村的“前世今生”。
走出博物馆,走进农家,好客的彝族同胞端上了热腾腾的“彝族九大碗”,食材大多数来自当地农家,新鲜、绿色。地上铺满松软的松针,清香扑鼻,大家坐在草墩上围成一圈,谈笑风生,共享美食,酣畅淋漓。
今年以来,迤沙拉已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迤沙拉将继续围绕古村落、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旅游环线进行升级打造,立足本地特色民族文化,深挖自然景观,推动迤沙拉旅游业发展。同时,村里也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着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迈进。”毛建桦介绍说。
产业融合,带来好前景
走进仁和区总发乡26度果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树。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前行,来到果园的核心区域——一个偌大的蓄水池、一套国外引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一个“羊村”。
“现在都讲科技,农业更离不开科技。”基地负责人王友林有着20多年的务农经历,对科技种植、绿色种植深有体会。他说,有了科技支撑,13个人就能把基地里3000多亩芒果打理得井井有条。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能精确到每一株芒果树。“羊村”的粪便和果园里的杂草,能够实现“种养循环”。
“我们这片芒果林,不仅结出了好果子,还‘长出’了一个芒果乐园。”王友林打开办公室里20多平方米的显示屏,芒果基地尽收眼底,其间分布着的10多个文旅项目,构筑起一个芒果乐园。王友林介绍,公司以芒果园为基础,打造以芒果为主题,集休闲、娱乐、观光、农事体验、阳光康养、水果采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芒果广场、芒果花海、芒果垂钓区、芒果科普园已经建成,萌物乐园、摸鱼乐园、露营基地等文化旅游设施正在建立。
“待所有文化设施建成后,不仅果园受益,周边村庄的一部分就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而果园越来越多的人流量,也会带动周边村庄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新的致富途径。”王友林说到未来时,信心满满。
人景相融,融出好日子
谈起隐山岚,无论是游客,还是媒体人,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话题。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这家民宿与当地优美宁静的环境融为一体,清新自然。 (下转4版)(上接1版)隐山岚占地近5亩,其中,花园菜地面积占4亩,菜地不仅让游客吃得新鲜、绿色,更带来采摘、栽种的乐趣和体验。
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一茬又一茬游客前来体验,从乡愁中找寻心灵依归,舒缓压力和焦虑。隐山岚只是一个缩影。
仁和区把生态环境看得和眼睛一样重要,多年来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守护,辖区生态优势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仁和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都能保持在350天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森林覆盖率达到58%,年均气温20℃左右、湿度55-60%RH;建成晚熟芒果、青皮软籽石榴、酿酒葡萄、优质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余万亩,6个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仁和区依山就势,傍水成形,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把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不追求“千篇一律”,彰显自然和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目前,仁和已建成休闲农业景区10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6个,面积达3.7万亩,占基地的23.3%。有农家乐83户、休闲农庄等70户,其中四星级乡村酒店6家、三星级农家乐30余家。
如今的仁和,处处是风景,全域像花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严雪华记者岳蕾娅)11月21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从当天起,攀枝花市重拳出击,整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全市道...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