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花盛开 美丽和谐新村寨 迤沙拉团结进步新村纪实
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已成为迤沙拉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特约摄影师 王东 摄)□本报记者晏洁实习记者李杰
走进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一排排独具民族风格的房屋,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村内道路干净、平整,两旁鲜花盛开,给这个安静、祥和的村落,注入着勃勃生机;村史馆前,村民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幸福的笑脸、团结的画面,鲜活呈现在眼前。
迤沙拉村村容村貌的改变,与“两项资金”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迤沙拉村地处川滇交界处,距市区54公里,距镇政府8公里,是攀枝花市乃至四川省的“南大门”。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现有604户2225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7%以上,主要以起、毛、纳、张四大姓氏为主,是四川省最大的俚濮彝族聚居村寨,享有“天下彝家第一寨”美誉。2005年11月,迤沙拉村寨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省民开办将迤沙拉村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试点村进行打造,项目总投资2685.5万元,其中,三州开发资金投入50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1579.8万元,农户筹资投劳605.7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涉及葡萄产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民居风貌打造工程。新村改造于2012年1月动工建设,2012年12月竣工。2017年,迤沙拉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村容村貌大变样
开车行驶在迤沙拉村的硬化路上,平整的道路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泥巴路,车辆开过晴天一片灰、雨天一片泥,下雨时骑摩托车经过一不小心都会滑倒。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了,就算下大雨都不用为出行担心了。”村委会主任毛建桦感慨地说,以前,由于路况不好,出行十分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通过新村改造,现在村民们都为村里的“三环路”点赞:一环是村道,保障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出行;二环是108国道,方便村民外出和外地游客来村旅游;三环是田间地里的产业路,劳作不用再肩挑背扛了。
变化的不止是道路。引水入户建设、“厕所革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风貌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迤沙拉揭开了历史新篇章。过去的迤沙拉,是出了名的老旱区,群众取水、用水困难,实施引水入户项目后,全村374户自来水入户,村民都能随时饮用自来水、干净水。
引水入户项目的完成,也解决了村内长期以来的旱厕卫生难题。旱厕是村里长期缺水形成的“产物”,“以前村里都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整个村内都弥漫着难闻、刺鼻的气味。尤其是雨天,雨水冲刷着粪便,村道上到处都是粪水,我们走路都没法下脚。”村民张有文回忆说。
经过改造,村里旱厕被卫生厕所取代。随着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清洁整治规范工程实施,村民们还用上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村容村貌大变样。为了保持改造成果,村民们还制定了“日常专人保洁,周五大家义务集中清扫”的制度。如今,走进迤沙拉村,天蓝、地净、树绿、水清、灯亮、境美。
随着迤沙拉村文化广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和接待中心建成,村学校、村卫生站的升级,村民们实现了“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住上整洁房、用上卫生厕、洗上热水澡”和“办事方便、服务到位、共建共享”,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动力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毛建桦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既要改善当地的居住条件,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环境好了,迤沙拉的发展才能长久。
“以前,村民以种粮食、蔬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基本能解决温饱。”毛建桦说,如今,村里环境大变样,产业发展大有希望。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产业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成,迤沙拉村成立了“农友种植养殖专合组织”,有成员750多户,迤沙拉群众100%参与。初步规划以种植葡萄、枇杷、核桃为主的种植基地3000多亩,以养殖山羊和土鸡为主的养殖基地300多亩。今年,为助推村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村内成立了“攀枝花市达火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边是种植、养殖产业形成,一边是旅游业初具雏形。迤沙拉利用大力开发旅游的契机,通过传统民居民俗、优美风光、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积极引导村内群众发展以农家乐、餐饮、观光为主的旅游经济。目前,村内有12家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满足村内旅游业的发展。
现在,迤沙拉村产业初步形成,人均收入15000元以上,基本家家户户有车,摩托车普及率达到98%,小轿车普及率达到30%以上,村内银行存款增加了500万元。外出看看世界、增长见识对村民而言不再是梦想,每年都有不少的村民带着子女去各地旅行。
“我们一辈子没出过四川的人,现在也有机会去全国各地旅行了。以前因为穷,没有能力出去,也不敢出去,现在自己家里有了产业,每年有稳定的收入,我们也有能力出去看看了。”村民张有文说。
村里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陆续返乡发展。张有文的儿子也打算回来搞乡村旅游。
村子越来越漂亮,人越来越多,设施越来越齐全,产业越来越兴旺,致富越来越有门路。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全力奔小康的道路上,迤沙拉这座川滇交界新村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阳光的味道 教育的盛会 四川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活动在攀举行
□本报记者彭春梅11月13日至15日,四川省第十二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活动、四川省第二十六届小学教育...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