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仁和 宜居新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看仁和区人居环境变迁
□本报记者 王南桢
生活在仁和,你能从大河边的一草一木、两岸的青山间获得真实的幸福感。
今年58岁的喻泽安家住仁和镇沙沟村,每天都喜欢到河边走一走。这位土生土长的仁和人见证了仁和城市的变迁,他说,以前这条穿城而过的大河曾是一条季节性自然河流,河道两岸存在污水横流、景观杂乱、市政设施缺失的现象,遇到雨季易发洪水,遇到旱季脏臭难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仁和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承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彻底改变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近年来,仁和区提出了城市“北联南扩”发展方向——向北,与大河中路片区连成一片;向南,重点打造仁和商务办公区,扩大城市规模。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仁和区特别注重项目的品质提升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攀枝花最适宜人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为推进“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仁和区共投资4.7亿元,对大河流域城区段河道及两岸环境进行分期整治和打造,共整治河道9.16公里。经过治理的大河流域城区河道成为景观水系,为市民提供了日常休闲的公园,营造了良好的亲水空间,更提升了城市环境品位。大河河道两岸景观区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仁和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现在的仁和既有城市的繁华,还有舒适的居住环境。环境优美、街道干净、空气清新,住在这里感觉很幸福。”在仁和购房的陈俊感慨地说。
大河流域的改观,仅仅是仁和生态环境逐步向好、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相关数据印证了仁和的巨变:仁和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4.2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突破10万人,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连续6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实现了从郊区到宜居生态城的华丽转身。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仁和区坚持“产城一体”的理念,把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建设“宜人新城”放在重要位置。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人城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治乱、塑美、倡文”三大工程,在大力推动大河流域治理基础上,加快“水中央”湿地公园、宝灵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不仅要提升城区颜值“面子”,也要美化小区“里子”。近年来,仁和区按照“政府主导、支部引领、党员担当、居民自治”的工作思路,着眼改善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共投资980多万元,先后对大河中路街道林业大院和建筑机械化施工处家属区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试点,有效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
如今,在林业大院和建筑机械化施工处家属区,破损道路、不规整绿化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沥青道路,增设的停车位,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同时,将文化阵地建设融合在改造项目中,不仅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还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畅通南向开放通道,让群众出行更便捷。积极配合做好新机场选址和攀大高速、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通对外大通道;全面推进城市路网、管网建设,不断构筑对内“大骨架”,提升城市承载力。目前,仁和区境内攀田高速、丽攀高速(攀枝花段)两条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国省干道提升工程相继完工,主要干道交通路网已基本建成,“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速。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将通村公路向通组公路延伸,实施农村断头路、联通路工程,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公路互联互通、成网成环。
未来,仁和区将继续依托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公共空间配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老旧城区改造,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升城市形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潇)10月15日,市长王波主持召开市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省委省政府近期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审议...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