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密码》的戏里戏外:“三线建设”里也有别样柔情

四川日报 2019-09-27 06:01 大字

“我是轰轰烈烈铸就的砖,我是砌成大厦的一面墙。”“我用我的存在留住我的时间,我用我的爱情守护我的心愿。”话剧中,老年的女主角鲁晓芬回忆起年轻时的爱人朱煜明,念着诗句《我的航行你的路线》。,《记忆密码》的戏里戏外:“三线建设”里也有别样柔情。

这首诗是朱煜明写给爱人183封信中的一封。朱煜明是一位从上海来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的知识分子,他喜欢拉手风琴,会写歌,爱笑,对未来充满热情,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后来,朱煜明被调到航道组,和电话接线员鲁晓芬不在一个工作系统,于是就通过写信传情。可惜的是,朱煜明在一次爆破意外中不幸离世,让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部剧关注着三线建设中知识分子群体。”饰演朱煜明的“80后”演员姚东伯,提起剧中那183封手写信,格外动容。他认为这些信不仅包含着朱煜明对鲁晓芬的深情,也有对祖国的眷恋。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以朱煜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既有知识分子本身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在此基础上,为祖国建设尽己所能。“三线建设的知识分子很接地气。那双手,拿得了笔,也干得了重活。”

三线建设也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智库”。比如贵州海拔近4000米的梅花山隧道,就是因为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亲临现场指导,爬进隧道了解情况,最后运用了“统筹法”,才使得施工团队科学地调配人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前40天竣工。“这可能就是知识分子群体,在三线建设中独有的魅力吧。”姚东伯说道。

“文艺轻骑兵”,时隔16年重返舞台

“好人好马上三线。”除了知识分子,三线建设里负责表演的“文艺团队”,在当时也是一道柔美而独特的风景线。剧中饰演老年鲁晓芬的演员孙洪,曾是西南民族大学表演系的教授,近年才退休。在参演《记忆密码》前,她已有16年没有走上舞台表演了。她还记得去年,在朋友圈看到《记忆密码》编剧李亭准备筹拍一部“三线建设”题材的话剧消息,于是留言:“攀枝花这段日子,真是太令人难以忘怀了。”

原来,上世纪70年代,不到18岁的孙洪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跟随院团长期驻扎攀枝花,为工人们表演节目,孙洪记得那时他们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墙面是席子编成的,条件十分艰苦。“三线建设时,大家的生活还是比较枯燥单调的,于是每周的放电影和文艺表演,成为不少工人最期待的事。”这些文化活动,为三线建设的建设者们带来了欢乐。

也正是因为这段基层工作的经历,让孙洪后来发奋图强,成为当时团里唯一一位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成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后来在高校干到退休。回想起那段日子,孙洪百感交集:“那时候年轻,不敢设想自己要一辈子都待在这里,甚至还觉得有些不乐意,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经历的人与事,也是一笔难忘的财富。”孙洪回忆,那时攀枝花的山都秃秃的,后来随着建设,山头慢慢地变绿,钢铁厂也建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她对攀枝花这份独特的感情,让她时隔16年,重回舞台,从一位三线建设的“文艺轻骑兵”,变成三线建设话剧题材里的剧中人。

鲁晓芬这个角色,给了孙洪许多笑点和泪点,因为有三线建设的共鸣,她采风时看到博物馆的老照片,屡屡落泪。但她又笑称,因为自己日常并不是一个情绪很外放的人,但鲁晓芬这个角色,似乎把她这辈子爽朗的笑声都用完了。剧中鲁晓芬宽容而善良,能在经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依然笑对人生,打着“哈哈”讲起过往:“这个角色身上的豁达,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

新闻推荐

以约谈促管理维护基金安全

本报讯(记者王南桢)近日,仁和区医疗保障局启动约谈程序,分批约谈了专项治理检查中存在违规违约的7家定点零售药店、3家社...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