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军人情结

攀枝花日报 2019-08-02 06:21 大字

□陈小荣

我最初对军人的向往源于父亲和叔叔们。他们凝结于心灵深处的军人情怀,使我从小就萌生了当兵的梦想。

我的父亲是1964年入伍的铁道兵。我的相册里保存着唯一的一张父亲入伍时的照片:父亲身穿崭新的黄色军装站在一株高大的桂花树前,帽檐上镶嵌的红色五角星与军服上的领章交相辉映,英姿勃勃的脸上流露着庄重的神情。我每次凝视照片,都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的样子。20岁那年,我从打工的城市满怀希望地回乡参加征兵体检,却因身高不够而与军人无缘,为此我失落了好多天,直到重回工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心情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父亲转业到攀钢后,紧接着五叔、六叔和七叔都先后走进了军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五叔六叔复员后回到家乡,五叔当了村支书,六叔干起了乡村医生,七叔则转业到深圳从事工程咨询管理工作。七叔一直对父亲劝他去当兵心存感激,每次跟父亲见面喝酒的时候总说:“二哥,要不是你鼓励我去当兵,我肯定还在家‘修补地球’呢。”七叔边说边给父亲斟酒,谈论着那些当兵的往事,直到喝得大醉才互相搀扶着回到屋子睡觉。

尽管我的当兵梦破灭了,但我始终对军人充满深深的崇敬。五叔回到村里后,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果树,栽桑养蚕,治理清溪河……短短几年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发展成全乡经济条件最好的村。大伙都说他是位好支书,务实敢干,雷厉风行。我幼时在村里跟母亲一起种地,看见五叔总是起早贪黑地带着村民开荒清理河道,总觉得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走路时稳健有力的步伐,挥动镐头时鼓起的肱二头肌和灵活厚实的腰身,都透出军人强壮的体格。五叔庆幸自己在部队的锻炼有了一副好身板,让他回到家乡能够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考上中学那年,五叔曾鼓励我说,“好好读书争取考出去,要不就去当兵吧,部队能够锤炼人的意志和体魄。”我从五叔坚毅的目光中,读出了军人的坦然与自豪。我从五叔身上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男儿要有志向和担当,甚至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都跟五叔有关。当年叔伯们都觉得我读书用功而寄予厚望,但最终还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满以为能够如愿以偿实现从军的梦想,也因自身原因而与橄榄绿无缘。

父亲和叔叔们去当兵时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善言辞的父亲极少谈起他当兵的峥嵘岁月,但每年清明节总要去邻村给两位战友扫墓,神情黯然地坐在那里陪战友说说话,追忆当兵的时光。或许,对于当兵的人来说,那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情才是永恒的。那些当年为修建成昆线倒下的铁道兵,是父辈们心中永远割舍不下的伤痛。

每每伫立在英雄纪念碑前或者徜徉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里,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些参与三线建设的军人挺拔的身影。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军人的感动和风采,同样也有很多军人还在为城市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生命。军人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人始终肩负着保家卫国和社会建设的神圣使命。我想,每一个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都该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新闻推荐

送上温暖 传递关怀 王波看望慰问烈士家属

本报讯(记者江潇)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3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波前往仁和区看望慰问烈士家属徐建芬,并通过她向...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