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太婆”的反串人生

攀枝花日报 2019-08-02 06:39 大字

图为高文举扮演的媒婆□本报记者 吴晓龙 文/图

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两条辫子垂耳际,身后背个胖娃娃……在东区向阳村街道石华社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身着女装,在台上表演得不亦乐乎,“她”时而对镜梳妆,时而秀秀兰花指,身段柔软,韵味十足。这位老人就是被居民们称为“高老太婆”的高文举。由于有一手表演反串技艺的绝活,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

近日,记者有幸一睹高老先生的表演风采。在渡口桥北广场上,他反串表演《媒婆》。只见他穿着媒婆的服装,挽起发髻,别上发簪,戴着金色耳环,鼻子附近点了一粒痣,挥舞着一条小红手帕,挤眉弄眼,扭来扭去,又是说,又是唱,把台下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演出刚结束,记者就和他攀谈起来。

从小热衷演旦角

1952年,高文举出生在大连市庄河县。小的时候,只要逢年过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村头扭秧歌、踩高跷、唱二人转。他和一群小伙伴跟着大人学扭秧歌,模仿大人唱二人转,渐渐对戏曲产生了迷恋。

村里有一位名叫王喜贤的老艺人,在当地方圆百里都很有名。不论是扭秧歌、唱二人转,还是表演古装戏等都出类拔萃,尤其擅长表演男扮女装的旦角。高文举每次看他的演出都很好奇,觉得既漂亮,又优雅,情不自禁地跟着模仿。13岁那年,高文举小学毕业,便拜王喜贤为师,跟随其学习戏曲。老人发现高文举声调和动作都透露着一种女性的韵味,很适合表演反串女角,便教他反串表演技艺。受传统观念影响,反串女角往往不被人们理解,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高文举并不放在心里,仍然跟着老人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便崭露头角,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反串表演者。

1976年,24岁的高文举离开家乡,来到攀枝花,成为了攀钢的一名职工。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为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高文举加入到攀钢文艺队伍中,逢年过节便深入到厂区为职工表演节目。那时候,他表演扭秧歌、唱二人转等等。1990年后,高文举开始表演自己的反串绝活《媒婆》《回娘家》等,深受职工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提升自己下苦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把反串角色表演得更加深刻而富有特色,几十年来,高文举不断搜集其他优秀反串演员的相关资料,学习他们的表演技艺,并在眼神、步态、手型等动作上下功夫,苦练表演基本功。他常常一练起来就没完,直到练得眼睛生痛、脚跟发肿为止。晚上下班回家,他要么研究剧本,要么拿出收集的视频资料,对着镜子练习各种动作,老伴则在一旁当观众,帮助指出动作的不足。高文举的很多表演服饰都是自掏腰包购买的,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第一次演反串女角时的服饰,那是他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来的。

高文举说,这么多年,他能够坚持下来的另一大原因是观众的认可。记得有一次,他随文艺演出队到攀钢一个厂矿进行慰问演出。天公不作美,演出中途飘起了小雨,可观众无一离席,冒雨观看,这让高文举和队友们十分感动。“其实,是观众给了我很多褒奖,这是巨大的鼓励,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从此,高文举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经常到企业、进社区、下乡村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近年来,高文举的反串表演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知晓,“高老太婆”已走进了观众心里。

乐在传承弘扬中

如今,高文举已年近7旬,依然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地活跃在舞台上。他加入了攀钢秧歌队,走街串巷为群众表演并乐在其中。他不仅把反串看作是一种表演,更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多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他不遗余力。

2003年,受武警攀枝花支队邀请,高文举到仁和区大田镇为官兵编排秧歌和小品等;2007年,攀枝花老年大学聘请高文举担任服装课老师,并反串女角表演;2017年3月25日,央视《乡村》栏目组在阿署达村拍摄《相约攀枝花》节目,高文举受邀进行秧歌表演……

近年来,攀枝花市及周边一些地区的戏剧爱好者时常找上门来请教反串表演,高文举总是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向爱好者传授技艺。高文举认为,传授反串表演技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他已收了3名戏剧爱好者当徒弟。高文举说:“反串表演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这还不够,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并传承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攀枝花西区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迎庆”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攀枝花市公安局西区分局以攻坚难点强化治安防控为抓手,结合“六进六边”活动的开展,采取五项...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