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传承中华文化 记攀枝花市“十佳五老”杜先信

攀枝花日报 2019-05-18 07:01 大字

□本报记者 梁芝羽

今年69岁的他,从一名学校老师到一名关工委“五老”志愿者,退休前教书育人,扎根学校30余载,退休后关爱后代,扎根社区“小禾苗驿站”,10余年坚持免费开展假期青少年书法培训,用真诚爱心引导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他就是被评为攀枝花市“十佳五老”和“四川省优秀志愿者”的杜先信,“人如禾苗,深深扎根土地,粒粒谷穗回馈”,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1971年,杜先信来到攀枝花当了一名老师,2003年退休后,他选择继续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所住的钛业小区有不少倒班的青年双职工,孩子放学后无人照顾。于是,杜先信牵头在密地街道金桥社区建立了校外辅导教育阵地“小禾苗驿站”,组织“五老”为孩子们义务辅导作业。从2007年起,每逢寒暑假,他在社区开展免费书法培训,一直坚持下来,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1期书法培训班。杜先信告诉记者,以前到他这里学书法的学生现在有的已经做了家长,他们又把孩子送来学书法,传承中华文化。

为给小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2006年,杜先信被密地街道聘为“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后,坚持每周至少巡查辖区网吧两次,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杜先信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是人民服务员。杜先信所居住的钛业小区,有3位瘫痪的退休老人,以前社区请理发师上门为他们理发,因各种原因,理发师不愿意上门,于是杜先信买来理发工具,上门为老人理发,从2012年至今从未间断。同时,他还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为3位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将爱心传递下去。

在杜先信的影响下,近年来,密地街道关工工作有声有色,700余名有专长、有爱心的老同志慕名而来,积极加入到“五老”队伍中来,街道、社区均建立了特殊青少年个人档案,广泛开展老少结对关爱,帮助13名失业青少年重新就业。

新闻推荐

司法救助呵护未成年人

本报讯(朱加丽记者王南桢)“检察官,您帮我申请的1万元司法救助金到账了,有了这笔钱,孩子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也让孩子感受到...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