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攀枝花早上4点钟的样子” 记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李骊

攀枝花日报 2019-01-16 06:45 大字

李骊和演员合影。□邓明莉 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2018年初,在一次“中戏”同学聚会时,李骊听说当初班上的18名同学要么在写电视剧网剧,要么在高校当教师,还有的做了晚会导演,仅有她一人还在创作舞台剧剧本。但她说自己不想“改行”,因为,那颗热爱戏剧艺术的心不改,那份对攀枝花人文历史环境的眷恋不改。

从2008年毕业至今,李骊已搞了10年舞台剧创作,10年来,她努力不懈,创作出了大量高质量的作品。《明年夏天去看海》《裂谷奇兵》《还愿》《绝活儿》《百褶裙》《明月几时有》《有光的地方》等作品陆续推出,荣获了全国戏剧文化奖、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省戏剧小品作品比赛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多部剧本签约四川省重点关注剧目。2016年,《裂谷奇兵》作为深圳市公益文化采购项目,应邀前往深圳演出,为攀枝花市的舞台艺术作品实现了一次完美的文化交流和输出。2017年,她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荣誉,这在攀枝花属于首例。

千里辗转来到攀枝花

1985年,李骊出生在凉山州德昌县,父亲是一个画家,家中丰富的藏书使儿时的李骊获得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小学四年级,她便开始写故事投稿,并在国家级媒体《课堂内外》等刊物上发表。13岁时,她就在《现代中学生》上开青春小说专栏,每月交稿,期期不误,成为老师的宠儿和同学艳羡的对象。2003年,李骊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后,2008年,她随丈夫来到了攀枝花。

时间一转眼间已过去了10年。10年里,丈夫对她支持特别大,特别是有了小孩之后。作为一个创作者,特别需要个人空间,李骊写剧本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关起门来谁也不能打扰,丈夫这时候就会把小孩带出去玩,让她一个人静静创作。

她说,每一个剧本的背后,既有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也离不开家人的帮助及同事的关爱。

写剧本就是编故事?

初到攀枝花,李骊在市文广新局下属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作,后来到了市文艺创评室,从事专职的戏剧创作。

很多人以为写戏剧剧本就是编故事,很简单。其实,这是个误解。剧本难在哪里?李骊记得有一次一部戏上演时,进来一个老人,看了大概五分钟就走了。那一刻,李骊特别想拉住他,对他说,老爷爷,你再看一会吧,后面会更精彩。

李骊对此颇有感悟:首先,戏剧的故事性、场景感必须是非常强的,不能写废话。因为如果写的是小说,今天看不下去,可以搁在那里,过几天又拿起来再看。而戏剧不一样,如果过了十分钟还吸引不了观众,他立马就会走人。其次,每一台戏都是独立的。上一台戏里能够承担的,这一台戏你未必就能承担。每写一台戏,都要推陈出新,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第三,戏是要演给人们看的,你不能要求观众年龄有多大,经历有多少。从三岁小孩子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可以也可能来看你的戏,这就要求编剧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和见识。

李骊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部戏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灵感来自于周围的人,来自于整个编导演团队的思维碰撞。有很多很好的点子,都是在大家不断地探讨、摸索,甚至是导演的二度创作,或者演员的表演体验中得来的。

“一剧之本”还是“一剧之半”?

李骊说,戏剧是一门舞台艺术,剧本与其说是“一剧之本”,不如说是“一剧之半”。止步于案头的剧本,对一个编剧来说,无疑是残酷的:不是不会写、不敢写、不能写,而是写出来之后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没有导演、演员、观众来共赴这场舞台的盛宴,那么编剧纵使一个人在暗夜狂欢,又有何意义可言?

所以,这些年来,能作为一名职业编剧置身于这座城市的舞台,李骊心中充满了感激。众所周知,在电视、电影的冲击之下,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之中,除北上广外,各地的舞台剧演出市场均是一派萧索。李骊看到了这举步维艰的现状,但她依然执著地相信,戏剧艺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她一直没有停止过戏剧剧本创作,一直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爱,用一行行对白与动作,定格于白纸黑字之间。

李骊说,面对这座城市的舞台,她越来越有信心。因为她看到,总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地做着那么一些事,所以她相信戏剧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相信人们永远需要舞台,需要艺术,需要美。攀枝花有着厚重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多彩的民俗,它们都等着被戏剧工作者搬上舞台。

诸多荣誉源自努力奋斗

2015年,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骊当选为市劳模。

2017年,市总工会为李骊挂牌成立了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李骊非常珍惜这份荣誉。在市文艺创评室的帮助下,以创新工作室为契机,她创办了攀枝花1965剧社,将演员和业余爱好者都集合起来一起交流,进行编、导、演等一系列活动,并做一些纯公益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017年,李骊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荣誉,这在攀枝花属于首例。

面对所获得的诸多荣誉,谈及奋斗与梦想,李骊说:“网上有个段子,说记者采访篮球明星科比,问他为何如此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们知道每天早上4点钟的时候洛杉矶的样子吗?面对各种殊荣,我无以为报,唯有看更多攀枝花早上4点钟的样子,更勤奋地创作,写更多更好的攀枝花故事,为攀枝花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尽一份力。”

新闻推荐

2018年东区城镇新增就业6922人

本报讯(记者梁隽)1月10日,记者从东区人社局获悉,2018年,东区人社局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延续了稳中向好...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