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致富梦”

攀枝花日报 2018-08-05 05:26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晓龙

在仁和区中坝乡学房村毛菇坝组,有一户姓陈的农家,父亲叫陈正海,儿子叫陈德义。父亲陈正海已于2016年去世,儿子陈德义今年也已67岁。36年来,父子两代人在大山里辛勤耕耘,终圆致富梦。

父亲艰苦奋斗摘“穷帽”

陈家所在的毛菇坝,名为坝,实则为高山陡坡,地势沟壑纵横,土地贫瘠。1978年以前,这里的农户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陈正海一家17口人,有10个孩子上学,一年365天,油盐柴米加学费,日子过得很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大山深处,吹进了农民的心田。饱尝贫困的陈正海,不甘于现状,开始寻求脱贫的门路。1983年,陈正海从云南购买了杜仲、黄柏苗各100株,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试种,获得了成功。第二年,乘着荒山承包到户的政策“东风”,陈正海承包了60苗荒山,带领全家开始向荒山要“宝”。

要把荒山变为宝库,谈何容易。平地、栽苗、挖水塘、打木桩……陈正海一颗汗珠摔八瓣,手上老茧换新茧,十字镐挖断了几十把,终于取得了收获。承包荒山当年,他种下的3600多株杜仲,1万多株黄柏以及桃、李、柿等果树喜获丰收,收入达1万余元。1984年,陈正海的脱贫致富事迹,被编写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蜀乡状元谱》上。之后的几年,陈正海又相继投入资金10万多元,栽种杜仲1万株,黄柏4000多株,每年向省内外中药材公司出售杜仲皮、叶、籽、苗,收入达6万多元。

走上致富路的陈正海,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他在当地举办的培训班上义务授课,传授中药材栽培知识和技术。在陈正海的引导和帮助下,学房村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杜仲、黄柏等药材。30多年后,曾经的杜仲苗,都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下转2版)

(上接1版)许多村民也通过种植中药材,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儿子打造致富“升级版”

2016年,陈正海去世后,他的儿子陈德义,继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打造致富“升级版”。

10年前,陈德义在昆明世博园参观时,看到了几株紫斑黄花牡丹。这种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陈德义突然想到,自家的菜地里也有这样一株牡丹。于是,陈德义回家后,将早年收集下来的紫斑黄花牡丹种子撒在药材园里,精心培育、繁育。经过艰辛努力,陈德义成功种植了1万余株紫斑黄花牡丹。

去年,陈德义投资数万元,从山东、河北等地购回了烘干机、脱粒机,从紫斑黄花牡丹种子中榨出了8斤多油。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可销售1万多元。这只是陈德义打造的致富“升级版”的第一步,未来,他打算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充分挖掘中药材的经济价值。

采访结束时,陈德义对记者说:“这片深山见证了我的祖辈和我所有的人生经历。我将用尽余力,将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丽富裕。”

新闻推荐

医务直通车免费坐

【免费】本报讯(记者岳蕾娅)8月2日,攀枝花运业有限公司开通了从市中心医院到市客运中心的交通便民医务直通车,受到了...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