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土专家” ——记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贵利

攀枝花日报 2018-07-23 06:54 大字

□本报记者 梁芝羽

李贵利,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1993年到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为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共党员。25年里,李贵利和他的科研团队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勇于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热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央视解析“福田模式”

1993年,李贵利初到攀枝花,就被这里的气候条件吸引。他深入研究特色水果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并创立了晚熟芒果控时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攻克了晚熟芒果“大小年结果”问题,该技术已应用于四川80%以上芒果面积。选育的凯特芒果应用面积30余万亩,被农业部确定为热作主导品种。中央电视台《看中国》栏目更是用30分钟解析李贵利和他的团队创建的“福田模式”,该模式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多方资源整合下的脱贫致富模式。

“福田模式”起于2011年。当时,仁和区福田镇是个典型贫困乡镇,村民种植的芒果树大多不开花、不挂果,被村民称为“风景树”。李贵利和同事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芒果树况。村民熊光诚种植的芒果面积大,芒果树长势喜人,但就是不开花。由于妻子患病,熊光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熊光诚是一个肯干的人,当时看到他家那种情况,我们也很着急,由于缺乏技术和知识,所以基本上算是盲种。”李贵利说,那段时间,他和同事基本上天天往村里跑,戴着草帽、拿着锯子,到芒果地手把手地教果农种植技术。“农民有求知的欲望、有发家致富的信心,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这些年来,通过传播技术,让他们改变了贫穷的面貌。”李贵利说,作为农业工作者,看到农民致富了,是件很荣幸的事情。

2015年,通过示范户对其他村民带动,福田镇2.8万亩芒果基地都在成果转化辐射区域内,全镇芒果收入1000万元左右,人均芒果收入2200元。近2年来,在科技帮扶下,福田镇44户贫困户165人通过芒果产业实现了脱贫。

这几年,李贵利和他的团队摸索出成效显著的“福田模式”,并不断在全市推广,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而李贵利也比以前更忙了,平均每周要下乡一两次,皮肤被晒得黝黑。他幽默地说:“自己就是接地气的‘土专家\’。”

转化科研成果造福果农

25年来,李贵利一直行走在攀枝花市的各个山区,为果农送去技术、带去致富的希望。他是科研工作者,却从不以高傲的姿态搞科研,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造福果农。攀枝花市的农业也因为有了像李贵利这样的一群“接地气”的科研专家,得以加快发展。

近5年来,李贵利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4项,获成果奖6项次。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市级2项。发表论文13篇、著作5部,育成新品种3个,获专利1项,兼(聘)任为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市委直管的高层次人才、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常务理事等。

新闻推荐

公交公司开展综合应急演练

“公交车刚刚起步,安保人员发现可疑人员,对其进行询问,该乘客抗拒,并试图引爆爆炸物,安保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制服可疑人...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