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致富奔小康的“水源一公里”攀枝花模式
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员工指导村民接电。□方玉 本报记者 黄胜军 文/图
“通电了,太好了!”7月18日中午,位于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迤资社区火山村民小组的一块玉米地里,身着民族盛装的几位村民载歌载舞,欢呼庆祝着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动力电通到了田间地头。
用电,在时下这个时代早就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件寻常事。但2018年7月18日13时这个时间点,却足以成为火山村民小组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刻,用村民们的话来说:“电通了,庄稼和果树再也不怕没水‘吃\’了,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曾经——
缺电导致农业生产低效运行
地处偏远的迤资社区火山村民小组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虽然距离奔腾的金沙江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但全是悬崖峭壁,引水、取水十分不便,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村民几乎每家都有小水窖,当地有句话,“越是下雨,越要出门”,就是为了去水窖那里储水!“火山”之名,名不虚传。
近年来,市、区、乡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实施了各种引水灌溉工程,火山村民小组的生活用水已基本得到保证,大大小小的各种蓄水池和引水管已布设在田间地头。生活用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农业生产用水的问题又摆在大家面前。
如今,火山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烤烟、芒果等特色农业,对农业生产用电的需求迫在眉睫。火山村民小组45岁的熊会伍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多靠骡子或拖拉机从金沙江里拉水浇灌农作物,一天也拉不了几桶水,更浇灌不了几株庄稼和果树, (下转2版)
(上接1版)即使田地旁的水窖里有水,但由于没有电,全靠使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带动抽上来,成本高(用油不少)、很麻烦(机器重、时有故障)、不环保(油、气都会产生一定污染)。“我们最期望的就是哪天能通(用)上电,真正解决庄稼和果树‘吃\’水问题。”熊会伍表示。
“现在好了,电(线路)通到了地头旁,电闸一合,水就源源抽上来,太巴适了!”熊会伍高兴地说。
如今——
通电给农业生产插上“翅膀”
据了解,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以时间的长度、保障的宽度、责任的高度,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立方”革命,破解了制约农业生产的“水源一公里”问题。十年砥砺,十年投入,十年责任,“水源一公里”也构建了“水立方”抗旱保电新模式,为城市青山、农业丰收展示出巨大的价值。
此次针对迤资社区火山村民小组等地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经过精心组织,于前期对迤资社区火山村民小组等地进行了现场勘察,决定从大龙潭乡坝塘梁子1号公变新建0.923公里400伏线路,总投资11万余元,将动力电建至大坝梁子蓄水池旁,以满足火山村民小组及周边村(组)的农业生产抽水灌溉问题。通过“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不计成本,水源在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的具体工作措施,成功把动力电通到火山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
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线路成功建成通电后,供电公司推出“业扩报装”新政,在农户申请的田间地头免费设置电表,农户再通过电表接电、使用,“零距离”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问题。“用电好处很多。”该负责人搬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比商业用电低得多,只略高于居民照明用电;由于农业生产用电不采用阶梯电价,使用多少都是一个电价,综合电价甚至比照明用电更低;用电更是绿色、环保,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综合成本。
“水源一公里”模式真正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政府三方共赢。目前,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水立方”工程的容量,该工程在《国家电网报》头版头条刊登,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服务三农、根植旱区”的攀枝花模式。
大龙潭乡迤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云德表示,随着迤资社区最偏远的火山村民小组动力电通电工程完成,当地380多亩农田的农业生产用电将全部得到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抽水灌溉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下一步,迤资社区将大力发展蔬菜、芒果等优势经济农作物,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加速飞奔。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静记者吴晓龙)近日,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大河中路社区在街道计生办的指导下,在辖区内开展了2018年度全国流动人口...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