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四十年 ——记“致敬改革开放 再现攀钢辉煌”文学采风活动

攀枝花日报 2018-07-04 08:20 大字

□本报记者 胡波

6月20日至22日,全国10多位著名作家来攀,同攀枝花市作家共同参与“致敬改革开放 再现攀钢辉煌”文学采风活动。“到生产一线参观,与工人交流,与劳模座谈,一路走来,切身感受到攀钢改革开放的辉煌巨变与波澜壮阔。这个企业与攀枝花这座城,不仅仅是资源的富矿,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文学创作富矿。”《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宁小龄深深感叹。

40年前,改革的大幕在中国拉开。40年后的今天,由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攀枝花市文联共同组织的“致敬改革开放 再现攀钢辉煌”文学采风活动,正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深情回响。

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到攀钢炼钢厂、轨梁厂,作家们用心观看、聆听,感受三线建设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攀枝花早期建设者们的纯粹与激情,在被三线建设精神所震撼的同时,他们赞叹“英雄的攀枝花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在与职工代表及劳模座谈中,黄明安、周炳沂、陶功明、杨杰、付刚等来自生产一线的劳模、科技工作者们,对作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们谈到,198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来攀枝花,拍摄以攀钢、宝钢、鞍钢为背景的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期待这次采风之后,作家们能创作出优秀的“攀钢故事”。

“那么苦的条件都熬过来了,能用自己的技术为企业服务,感觉这辈子没有白干,值了,为自己、为攀钢感到自豪。”1965年,周炳沂从西安冶金学院毕业,随后来到攀钢轨梁厂,从住席棚子开始,一直工作到退休。

《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赵秀芹在三线建设博物馆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家人推着老人参观,老人几乎没有言语,安详的目光静静注视着馆内的一切。通过对老人家人的采访,赵秀芹得知,老人叫龚绍军,今年87岁,是1964年参加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老人经常让家人推着他来这里看看。“我相信,这样的人家,这样的故事,在攀枝花比比皆是,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攀枝花的今天,以及无限的未来。”赵秀芹说。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常常令人动容。

“攀枝花三线建设内涵丰富,要用一生去品读,它的建设史正是作家需要吸取的滋养。”宁小龄说。

作家蒋蓝认为,这是一个由英雄创造的城市,从生产一线到城市街头,都能强烈感受到这座城的拼搏坚韧与勇于开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财富。

要留住时光,文学是最好的表达。用文学的方式,回溯一个企业,向一座城的源头走去。这是作家给予攀枝花的礼赞。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个重大节点上唱响时代主旋律,变革的时代、崭新的生活、美好的心灵、激昂的精神,都可以流溢在作家的笔下,展现在文学作品当中。‘致敬改革开放 再现攀钢辉煌’采风活动,就是希望作家们用慧眼观察攀枝花,用真诚感知攀枝花,用妙笔描绘攀枝花,把一个不断砥砺奋进、创造奇迹、日新月异的攀枝花展示给世人。”市文联主席李平表示,攀钢不仅有坚韧的攀钢精神,而且有丰厚的工业题材,更有深邃的改革开放内涵,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主办方才精心组织了这次采风活动。

今年,围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市文联已经组织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征文”“家乡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征集等系列活动,讴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新闻推荐

最高收益5.8%“红六月”平淡收官

本周西南地区银行理财产品盘点6月交易收官,投资者们翘首以盼的“年中效应”却最终失约。不同于以往季末、年中等关键时点...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